Tag Archives: 噶哈巫

重現百年「換番所」,環保樂活蜈蚣崙

【唐淑惠埔里報導】蜈蚣里致力推動環保生態社區,6月5日適逢年度社區包粽活動擴大舉辦,鼓勵大家拿回收寶特瓶、玻璃瓶集點換二手良品。社區環保志工與媽媽班總動員,一大早就忙著備料,包肉粽,肉粽將優先分送弱勢家庭或獨居長者。許多埔里民意代表、議員、麒麟社區及暨南大學原住民專班師生也共襄盛舉,活動溫馨而熱絡。 不過…咦?「換番所」?那是什麼?交換番薯的地方?有一點點接近了!蜈蚣崙自古就是埔里地區最靠近泰雅、賽德克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帶,清朝政府在此地設立了「換番局」,日治時代設立了「換番所」,提供漢番交易生活日常用品的處所,當時金錢還未廣泛流通,所以都是用交換的方式哦!蜈蚣社區延續這樣「以物易物」的精神,結合環保行動,今天第一次嘗試辦理,廣邀大家拿回收寶特瓶、玻璃瓶集點換二手良品。 蚣蜈里里長黃美玉(上圖右)表示,社區一直有在做回收再利用,除了自製環保酵素外,之前還邀請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者用回收的牛奶盒、 […]

愛蘭國小融入在地文化課程,傳唱巴宰歌謠

【唐淑惠埔里報導】「ita ita dadua taki tai tulala…(咱大家來看花…)」愛蘭國小四年級教室傳來一陣陣悠揚的古調,那不是別的地方的歌謠,正是在愛蘭台地這艘船上傳唱了快兩百年的巴宰歌謠《賞花歌》。愛蘭國小從107學年度生命教育課程內,第一次融入巴宰族文化課程,之後計畫以愛蘭台地所在的「船山文化」做為校本課程,每周至少規劃1-2節課。 巴宰族是平埔族群的一支,久居苗栗鯉魚潭與埔里愛蘭地區。除了定期舉辦牽田走鏢的傳統新年外,巴宰族長期從事文化和族語復振,更多次獲得教育部原住民族文學獎,這次參與教學的巴宰族長老潘英傑、潘文輝與潘美珠,都是依靠兒時記憶的苦力自學,對於語言保存不遺餘力。除了族語課程外,愛蘭國小也透過暨大人文學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水沙連人社中心的媒合,在這學期導入巴宰文化課程,請各年級填寫需求單,由學生選擇想要上哪一種課程:長老講古、番婆鬼繪本故事、傳 […]

漫畫才女愛上噶哈巫 出繪本《年到了》

筆名全麥麵的翁勤雯非原住民,但她以生動的筆觸,詳實的訪調,述說噶哈巫族過年的故事。(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漫畫才女家翁勤雯雖然不是原住民,但熱愛原民文化,3年前他接觸了埔里四庄噶哈巫族語與織布課程,展開了訪調之旅,還以自身漫畫的專長出版了「年到了─阿公說故事」,以族語敘述噶哈巫過年的習俗,筆觸生動、考究詳實,具教育價值。 翁勤雯出身魚池鄉,靠著自學習畫,具有獨特畫,他的弟弟翁子堯也喜歡原住民文化,甚至成了口簧琴、織布工藝師,3年前他來到了埔里鎮守城新公廳,向潘永歷等長老學習噶哈巫語與文化,彷彿發現了新大陸,研習噶哈巫的織布及生活哲學,並開始了噶哈巫文化的踏查。 在中研院研究員引導與建議下,翁勤雯想要以自身漫畫專長,為噶哈巫的過年習俗留下記錄,她與夥伴吳心蘋花了半年,邀請高齡96歲的潘德興長老述說噶哈巫過年的習俗與故事,潘長老因高齡經常感到疲累,兩人得趁他睡著前記錄母語,邀請族人、語言專家轉成羅馬拼音,另對照老照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的收藏品,以生動的畫筆,重現了近百年前噶哈巫 […]

原住民轉型正義講座埔里登場 平埔族群為文化復興建言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全國巡迴講座於埔里舉辦,「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協辦,該組織成員王商益(道卡斯族)擔任主持人,講師為「平埔族群」研究專家詹素娟教授。(李休睏 攝)

【李休睏/埔里報導】「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全國巡迴講座對外宣講,8日來到埔里舉辦,講師由台灣「平埔族群」研究專家詹素娟教授擔任,她為在地族人介紹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實質意義與內涵,族裔代表表達關於「身分正名」的內心疑慮或見解,著名文史工作者鄧相揚認為埔里現有的二大平埔族群文化團體應整合,並加緊展開文史調查的組織工作。↑圖/「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成員王商益(道卡斯族)擔任主持人,講師為「平埔族群」研究專家詹素娟教授。(李休睏 攝) 2016年8月,總統蔡英文以「國家元首」身分向台灣原住民族致歉,並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原轉會)作為辦事機構,期盼能為原住民族與現行社會體制帶來「和解」可能。擁有豐富族群內涵的埔里盆地,曾被日本學者鳥居龍藏譽為「人類學研究的寶庫」!19世紀迎接西部七大「平埔族群」的大規模遷徙(學界則認定為五大族),為今日埔里的多元族群文化奠 […]

青苔這一味 埔里平埔族群最懂吃

埔里地區平埔族群如噶哈巫、巴宰族群等會將青苔當成美食,一般在節慶場合比較有機會品嚐到。(圖/Bauké Pan提供)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是民族的大熔爐,百年前多支平埔族群遷徙來此,其中噶哈巫族、巴宰族至今仍會採集溪谷瀑布中著生在岩石上的青苔為食,但採集食用的青苔最好要在無汙染的環境,近年來隨著溪流開發或汙染,愈來愈少人懂得享用這來自大自然的美食。↑上圖:埔里地區平埔族群如噶哈巫、巴宰族群等會將青苔當成美食,一般在節慶場合比較有機會品嚐到。(圖/Bauké Pan提供) 青苔是埔里地區平埔族群過去常用到的食材,老一輩族人小時候,會在眉溪或附近野溪發現青苔的蹤跡,而這種青苔與長在石階上,會讓路人走路滑倒的種類不一樣,它生長在水中,型態有如絲絨地毯,屬於溪中的藻類植物,可以採集來加工食用。 噶哈巫族採集青苔會採用漁網,撈取泉水或瀑布旁尾端較鮮嫩的部分,採集上岸後會以泉水反覆沖洗,去除掉沙土、雜質後,再與蒜茸醬油膏攪拌,吃起來相當的滑順,帶點高岡屋海苔的味道,過去埔里曾有地方風味美食餐廳供應青苔料理,但因 […]

埔里古地名 窺見平埔、高山族群播遷史

埔里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圖為噶哈巫年祭中,族人手拉手「牽田」吟唱古調。(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素有民族大熔爐之稱,平埔族、高山族、客家族群、漢民族都在此生活,無論從語言、工藝、食物,處處可見各族群遺留的文化軌跡,有些聚落迄今仍保留古地名。↑上圖:埔里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圖為噶哈巫年祭中,族人手拉手「牽田」吟唱古調。(柏原祥 攝)   埔里鎮平埔族群包含了巴宰、噶哈巫、道卡斯、巴布薩、巴瀑拉、洪安雅族,於1820年(清道光元年)左右遷徙移入今天的埔里盆地,「埔里」這地名便有學者解釋,是許多平「埔」各社最集中的鄉「里」,因鄰近山區為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生活場域,平埔族群聚落位置,成了漢人與高山族群間的緩衝。 從崎下往愛蘭台地行駛,可見到巴宰族群馬賽克拼貼,上面拼著Auran、Alisai兩字,埔里「愛蘭里」,舊稱「烏牛欄」,即平埔族巴宰族的「烏牛欄(Auran)社」(原居於台中豐原)移居於此,有住在水邊的意思;Alisai音近阿里史,或又稱Lal […]

「鎮長歡迎您」看板釘烏牛欄史蹟 巴宰族人舉「倒讚」

「埔里鎮長周義雄歡迎您」電子看板釘烏牛欄橋石碑引發公憤,巴宰族人代表潘英寬(右)、潘文輝(左)舉「倒讚」抗議。(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公所在愛蘭橋頭蓋電子看板,破壞「烏牛欄橋」史蹟,南投縣巴宰族群代表至現場勘查,對埔里鎮公所破壞在地族群文化史蹟,表達無比心痛,並要求拆除醜陋的電子看板,要讓烏牛欄部落地名重見天日。上圖:「埔里鎮長周義雄歡迎您」電子看板釘烏牛欄橋石碑引發公憤,巴宰族人代表潘英寬(右)、潘文輝(左)舉「倒讚」抗議。(柏原祥 攝) 埔里鎮公所在愛蘭橋頭設立「埔里鎮長周義雄歡迎您」電子看板,遮檔超過80年歷史的「烏牛欄橋」石碑史蹟,支撐看板的鋼樑更是穿進碑面,讓地方文史工作者鄧相揚、簡史朗等人相當惋惜,痛批此舉藐視歷史文化資產,是埔里鎮民共同損失。 「烏牛欄」這地名發音來自巴宰語Auran,係平埔族系巴宰族「烏牛欄社」(原居於台中豐原)移居於此而命名,國民政府遷台後,當局認為烏牛欄發音不雅,音似男性生殖器,改名為「愛蘭」,並拆除位於虎頭山的神社、日式官舍等歷史建築,巴宰協會總幹事潘文輝指 […]

賽德克織布技藝 國寶說:沒人學就沒有啦

國寶張胡愛妹(張媽媽)雖然盆骨受傷稍有不便,仍細心教導孩子傳承織布技術。(金城嚴 攝)

【金城嚴/仁愛報導】街舞老師Kumu Basaw巫佳琪、紀芃向文化部申請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3月4、5日兩天回到春陽部落,與國寶級原住民織布專家張媽媽學習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幫助原民青少年認識自己的文化。 Kumu Basaw巫佳琪表示,帶青少年回部落學習之後,會將所學到的傳統技藝、歌唱技巧帶回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將原民傳統元素與街舞元素融合,會在年底與同學們一起將成果展現出來,全程同學們無需負擔教學費用,希望吸引到喜歡唱歌跳舞的原民青少年,能夠透過這個難得的計畫,認識自己族群文化、找到自己的族群認同。 織布專家張媽媽(張胡愛妹)是原民織布技藝、原民歌唱教導傳承的國寶級人物,每次有人想來學習織布技術或唱歌,她都非常樂意,現年81歲,身體在一年多前摔倒,撞傷骨盆後須靠輪椅輔助活動,但始終澆不熄想要傳承傳統技藝的熱情,她說:「沒人學(傳統技藝),就沒有啦!很可惜啊!」春陽部落最多同時有12個織布 […]

埔里噶哈巫探訪楓仔林族親 帶來生動母語話劇

【黃美英/仁愛報導】仁愛鄉「楓仔林」社區位於南豐村,連結著埔里盆地與仁愛山地,外界一般印象是屬於客家及賽德克族群的聚落,其實噶哈巫族裔也是社區多元族群的一支,7月24日來自埔里眉溪兩岸的族人至楓仔林社區交流,演出一場生動的母語話劇。 楓仔林在日治時期,已有守城和蜈蚣社區的噶哈巫族人,遷移到這山邊地區開墾,由於當時滿山的楓樹,因而有楓仔林的俗稱地名,噶哈巫族裔雖然在社區裡是少數族群,但埔里蜈蚣、大湳、牛眠社區的母語班老師和學員沒有忘記他們,準備一場話劇表演,希望能表達對遷居楓仔林的噶哈巫族親的關心與支持! 各班的老師和學員,都準備單場話劇表演,族人雖然有些怯場,甚至一時之間忘了母語台詞,但全場充滿愉悅的氣氛,除了表達對族親的關心,也希望大家能將族語帶回家庭與生活中,在場的孩子,至少都學會講一句:Pakatahayak!(謝謝)。 近年,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努力推動族語的復振計畫,已完成「耆老 […]

世界第一本 噶哈巫族發表族語辭典

【柏原祥/埔里報導】這是台灣、也是世界上第一本KAXABU語辭典─《噶哈巫語分類辭典》11月29日在守城新公廳舉辦發表會,這語言曾被聯合國評定為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擔憂語言文化流失,族語講師潘永歷族人從民國89年開始累計手稿,在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展開田調、錄音、編纂,終於完成KAXABU語、華語、台灣語三語對照辭典,族語傳承得以落實與發揚。 噶哈巫族雖然非原民會法定原住民族,但在埔里鎮蜈蚣、牛眠、大湳、守城地區聚居,雖然歷經漢化,仍保有自身的語言、織布技術、傳統服飾,蜈蚣里還有一座獨特的「番太祖廟」,信仰系統也獨立,埔里鎮流傳的「番婆鬼」民俗傳說,指得便是噶哈巫族的女巫師,學界常將噶哈巫語歸類為巴宰語的分支。 隨著漢化、遷居、耆老離世等因素,能流暢說出噶哈巫語的族人逐漸凋零,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認定平埔巴宰語已經滅絕了,但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研究所學生陳嬿庄在埔里四庄部落採集,向耆老請教各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