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文史工作者

火車曾奔馳埔里 社大師生探訪鐵道遺跡

埔里曾有鐵道建設,社大師生在小埔社鐵道公園探訪。(圖/潘樵提供)

【潘樵/埔里報導】水沙連社區大學「親近生態,認識埔里」師生走出戶外,在指導老師潘樵的帶領之下,逐一探訪埔里鎮上幾個殘存的鐵道遺跡,學員們覺得收穫滿滿,甚至驚呼連連,一趟戶外參訪竟然可以認識那麼多埔里的文史故事,讓人既意外又驚喜。 翻開日治時代的台灣地圖,目前的集集線鐵道是一直延伸到埔里來,當年在埔里鎮上,除了運送甘蔗的輕便車道之外,還有兼營載客與運貨的火車道,以及因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需而闢建的電車道,因此在同一個鄉鎮,同時擁有3種不同用途與運轉模式的鐵道,這是相當難得而且罕見的,因此在鐵道文化方面,埔里其實是相當豐富而且不能被忽略的地方。 但是很可惜,在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之後,埔里鎮上諸多的鐵道遭洪水沖毀,加上當時的公路設施已漸趨完善,於是分散在各地的鐵軌遂紛紛被人們拆除,如今事隔一甲子,埔里鎮上關於當年鐵道的遺跡已經寥寥無幾了,讓年輕一輩的埔里人根本就不知道埔里曾經有過鐵軌,因此也 […]

找回老照片的本色 吳金炎還原埔里記憶

吳金炎運用他影像後製的專長,還原埔里黑白老照片成為彩色。(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影像故事館長期向鎮民徵集許多老照片,但多數照片為黑白照,與拍攝的實際場景有落差,本身正職是廚師的吳金炎對影像後製很有興趣,他主動協助埔里圖書館、影像故事館考究日治時期的人物服飾、場景、建築、器物應有的本色,並運用軟體將黑白照片著色,還原影像公布後,引起廣大迴響,老一輩的鄉親不禁拍案叫絕,「對,這真的是我小時候看到的樣子」。 埔里鎮立圖書館長期向鎮民徵集老照片,出版鄉情、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手曆,近年來在臉書成立埔里影像故事館,述說每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這些日治時期甚至清朝的照片,不僅有風景明信片,還有許多鎮上重大歷史事件影像,即使影像保存的相當不錯,但受限於過去沖洗輸出技術不發達,絕多數多為黑白照,僅有少數風景明信片為彩色,與拍攝時的真實的場景有著落差,讓人有種時空的距離感。 本身是廚師的吳金炎興趣廣泛,自學影像後製,整理家中的老照片,興起了將黑白照片數位上色的念頭 […]

埔里鎮志發表 加油站電信行補習班篇幅大於九二一

埔里鎮長周義雄發表埔里鎮志,但在地文史工作者無人出席、編輯委員中地方文史工作者無人入列,右為總編纂施懿琳。(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公所13日發表埔里鎮志,埔里鎮長周義雄自豪,這是埔里行政區劃為鎮制以來,第一本闡揚先民建設鎮里及鎮民各項發展之誌書,但發表會現場在地文史工作者無人出席,書籍編輯委員也無在地學者或文史工作者,許多鎮民收到或下載鎮志表示「吐血」,內容嚴重灌水,加油站、電信行、補習班、網路查得到的氣象資料、選舉報表佔了大篇幅。埔里文史學者指出,根植在土地上的人們,最清楚自己歷史,難以理解埔里鎮公所為何不廣納地方人士各界參與,並培育在地青年團隊傳承。 埔里鎮公所耗資800萬(包含編輯、印刷、發行)編纂埔里鎮志,分為地理、族群、政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禮俗、觀光、人物九大類,一般鄉鎮文史志書多交由民政課或研考承辦,埔里鎮志在去年2月底由管理納骨塔、公有市場的自治事業所承辦,並以限制性招標的方式評選,由來自台南市的台陽文史研究學會以395萬4000元得標,鎮公所在一年餘的時間完成資料蒐 […]

埔里這個洞穴很神秘 酷似台灣蝙蝠棲

從神秘洞內往洞口拍攝,映襯綠色植被,輪廓酷似翻轉的台灣島。(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連結埔里鎮成功里與南村里有一條隱密的步道,多年來土石坍塌、草木覆蓋,道路難行,而路途終點有一處神秘洞穴,洞口酷似台灣,洞內是數以百計蝙蝠棲息的場域,洞穴的用途為何,鄉野仍眾說紛紜,傳聞不斷。↑上圖:從神秘洞內往洞口拍攝,映襯綠色植被,輪廓酷似翻轉的台灣島。(柏原祥 攝) 神秘洞位於埔里鎮西南方丘陵地,1989年左右,曾被媒體報導而聲名大噪,當時有許多登山健行團體前往探訪,起初人們稱之為「臥龍洞」,但為了避免與水頭里的臥龍隧道混淆,後來山岳界改稱神秘洞。 神秘洞氣氛如其名,須攀爬約50分鐘路程的溪谷,一路上幾乎無明顯路跡,還須穿越有如熱帶雨林般濃密的竹林、桫欏、雜木林,山澗大石上苔蘚附生,一不小心會踩空跌跤,蚊蚋一路糾纏,翻越難以計數的枯倒巨木後,才能走到洞口酷似台灣形狀的神秘洞口。 洞內傳來野生動物腥味,原來內部山壁是蝙蝠的住家,數量約有兩三百隻,底部積滿厚厚一層糞便, […]

差點被當成廢鐵! 埔里重要文資涼亭鐵軌落腳小埔社

公誠路遙拜所的涼亭鐵軌,已送至小埔社鐵道公園,將作為文資保存或利用。(柏原祥 攝)

【編按】埔里鎮公誠路台糖公園(現為鳥居餐廳)裡的涼亭,支柱其實是鐵軌,是見證埔里鐵道文化的重要遺產,卻因民眾反映腐朽毀壞,差點被當成破銅爛鐵回收利用,經過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縣議員廖志城等人的努力,流浪的鐵軌歷經一年又半載終於找回來了,潘樵為此投書大埔里@報,記錄這曲折的歷程。 【文/潘樵】在埔里愛蘭橋下方的溪床上,昔日有一處礫石堆,埔里人稱它為「石珠」,其功能類似碼頭邊的石碇,有穩定船隻的作用,因為一旁的愛蘭台地從遠處觀看就像一艘船,所以老一輩的埔里人都相信,石珠的存在可以維護愛蘭台地的良好風水,加上石珠地處埔里交通的出入口,更具有守住錢財外流的功能,因此當地才有「埔里窟,有入無出」的俗諺。 民國90年,愛蘭橋正在進行橋梁的新建工程,為了方便人車的出入,遂在東側建一鋼構便橋,然而工程尚未完成,7月的桃芝颱風帶來驚人的豪雨,於是暴漲的溪水沖壞便橋的支架,事後,施工單位趕緊派出挖土機進行搶修 […]

王灝愛玩 圖書館化身台灣鄉土童年廣場

埔里在地文學、書畫家王灝生前經常帶領孩童製作童玩,埔里圖書館舉辦童玩體驗活動紀念他,圖為小朋友開心玩竹筷橡皮筋槍。(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文學家、民俗學家、書畫家王灝過世年餘,埔里地方藝文人士有感於他生前喜愛推展鄉土童玩,23日在埔里鎮立圖書館舉辦「王灝台灣鄉土童年廣場」童玩體驗闖關活動,數百位學童家長一同過了一個懷舊的上午、跨世代體驗鄉土童玩。 極富童心的王灝本名王萬富,是詩書、畫、樂皆擅長、才氣縱橫的多棲藝術家,他頭銜有鄉土文學家、埔里鎮鎮寶、藝術怪傑之稱,集文學、書畫、音樂、戲劇、宗教、社造、民俗、工藝、環保等概念於一身,他曾說:「身為文化人,要詩書畫樂擅長,更要從中影響朋友、社區、社會」,他一輩子幾乎都住在埔里,是一位社造實踐家,他的摯友都暱稱他為「萬師」。 王灝生前在他的工作室前,經常帶領著孩童手作童玩,廢紙、繩子、吸管、竹筷、玻璃瓶、奶粉罐在他的巧手下,化身了可活動手腳的紙偶、繩遊、燈籠、竹槍等童玩,尤其是春節、元宵、中秋節,工作室前更是熱鬧,王灝也會趁機述說台灣各類節慶的典故、鄉土傳說 […]

富足情懷感世人 王灝老師榮獲文學貢獻獎

王萬富(王灝)生前瀟灑不羈,著作豐富,榮獲南投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圖/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埔里訊】南投縣文化局昨日(18日)公布今年南投玉山文學獎名單,去年3月5日病逝的王萬富(王灝),生前著作多元豐富,才氣橫跨詩詞文學、書畫、音樂,在15名評審委員中獲得10票,榮獲文學貢獻獎。 王萬富(王灝)是詩書畫樂兼擅、才氣縱橫的藝術家,被稱為鄉土文學家、藝術怪傑、埔里鎮的鎮寶、南投縣的縣寶,但這些尊稱都無法真中描述王灝的功夫與成就,事實上,他集教育、社教、社造、文學、文化、文創、美術、書法、音樂、戲劇、宗教、民俗、工藝、環保、觀念藝術與一身,他曾說:「身為文化人,要詩書畫樂擅長,更要從中影響朋友、社區、社會」,他一輩子皆為埔里服務,都在台灣打拼,可說是一位社會的企劃與實踐家,正是台灣的國寶,緣此;他的摯友都暱稱他為「萬師」。   埔里是「萬師」的家鄉,這裡有撫媚的山巒、潺潺的溪水、肥沃的土地、豐饒的物產、更有多元的族群、多樣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有甘醇的人情味、還有濃濃的故鄉情 […]

填平的「魚池」記憶 巫家拓墾成鄉名

魚池東池村早年的「魚池」所在,現在都已被透天厝所佔據;前方的殘破舊寮,早期為「豬舍」

【李休睏/魚池報導】大家知道南投「魚池鄉」的地名,是怎麼來的嗎?傳說在清領時期的嘉慶末年,一戶來自彰化平原的漢人家族入墾魚池盆地,在當地挖了一窟養魚的大壕溝,就此開啟「魚池鄉」的地名由來,也描繪出帶有傳奇色彩的先民拓墾圖像。 「為防布農族出草,大宅外圍開十尺寬的大壕溝放魚自給,並建土牆保護牆內菜園、豬、牛、雞、鴨,倉庫再設一護牆,建住家,大庭作粗埕及練武場,因此請行政機關彰化縣政府即予建制,將統櫃、頭社、司馬鞍、木屐欄、下城,新城為行政區域,稱五城堡,任巫水為總理……。(取自『巫氏總會三十週年特刊  巫氏宗親創作園地』網站內容,作家巫永福撰寫的文章〈我的家族〉)」 此一家族姓巫,祖籍為中國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來台後的第三世祖宗巫水,率眾進入魚池盆地開墾,起先於「田螺窩」(又稱作「田螺汙」,位於今日魚池鄉中明村西北面)落腳,後來又趁著邵族「審鹿社」族人的搬離,將家族基地遷移至現今的東池村境內 […]

台糖鐵道涼亭遭拆除 惋惜埔里記憶被抹除

日治時期的遙拜所,公誠路台糖土地上的鐵軌涼亭已拆除,如今只剩基座。(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早期是蔗糖產地,又是日月潭、濁水溪電廠備工基地,鎮內曾有鐵道交錯,後因製糖產業沒落,電廠竣工,鐵道設施只剩眉溪鐵道橋基座及公誠路台糖土地上的鐵軌涼亭,日前卻無預警遭到拆除,地方文史工作者相當惋惜,希望能在小埔社鐵道公園重現。 埔里文史工作者潘樵表示,日治時期鐵道是埔里重要的運輸系統,主要用來運送甘蔗、載人,或運送濁水溪上游水力發電廠的工料,埔里甚至是台灣最早發展電車運輸的鄉鎮,但鐵道因八七水災一夕重創,公路網日漸取代,相關設施也陸續拆除,目前鎮內可供憑弔的鐵道遺跡只剩眉溪河床的鐵道水泥橋墩,以及公誠路台糖土地上以鐵軌搭建的涼亭。 但上週經公誠路時,潘樵卻發現鐵軌支架涼亭竟然不見了,詢問附近居民,才知有人動工拆除,潘樵擔心埔里僅存的鐵軌遺跡被當成資源回收物賣掉,或已燒熔再利用,急得到處問人尋找,得到鐵軌已送至台糖溪湖糖廠。 台糖中彰區處指出,公誠路用地進行活化,部分 […]

回到母親的家鄉 潘樵書寫海牛產業文化

大埔里文史藝術工作者潘樵創作橫跨書畫、文史采風、生態寫作。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文史作家潘樵母親為彰化縣芳苑鄉人,當地有珍貴的海牛潮間帶採蚵文化,潘樵帶著本身的繪畫及文史採集專長回到母親的故鄉出書紀錄,希望能將此珍貴的產業文化介紹給年輕人。 所謂的海牛,是指會拖著牛車、載著主人到潮間帶工作運蚵的牛隻,在台灣只有彰化縣芳苑鄉獨有,僅存13隻海牛還在上工,如此特殊的產業文化相當珍貴,可說是世界級寶貴資產,去年6月,在地方人士與相關業者的助力下,「芳苑海牛採蚵」順利通過彰化縣政府無形文化資產審查,地方人士還計畫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審查。 南投縣的文史藝術工作者潘樵(本名潘祈賢),母親為彰化芳苑鄉人,在當地的海牛通過無形文化資產認定之後,於105年10月開始進行海牛的水墨創作及文字書寫,經過半年來的努力,已完成海牛圖繪,而且也於日前完成所有海牛主人的採訪和書寫,目前圖文資料已進入編輯階段,預計今年8月出版專刊,將為芳苑的海牛產業文化留下珍貴的人文紀錄。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