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源埔里報導】6月5日午后,埔基長照中心六樓,悠揚的樂音緩緩流瀉而出,熟悉的老歌手用歌聲將整個時空頓時拉回到過去:「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就在這樣的懷舊氛圍下,為「船山大戲院」揭開今日表演序幕,而演出這場戲的人竟然是74位暨大大一國文課的學生。在指導老師林鴻瑞與李瑞源積極奔走策畫下,透過看戲,締結了與社區長輩、機構長輩們的緣分。 這群學生經過半年來閱讀船山故事集與實際走訪船山社區之後,分成12組,各自選擇想表現的主題和形式來創作。最後這些改編的故事再回到社區裡與長輩們共享交流,則是回饋的表達,意義格外深遠。 船山創作成果發表會,特別安排由劉璦瑋團隊創作的《埔里暨憶:瑪麗亞產院》作為開幕片,一方面是向埔基草創時期的孫理蓮宣教士致敬,另方面感謝埔基長照中心慷慨提供大型場地和行政資源協助。同學們認真拍攝影片的內容品質,更受到長照中心林文堂副主任的讚賞肯定:「這支影片真的拍得 […]
Author Archives: 野甜惠
【唐淑惠埔里報導】蜈蚣里致力推動環保生態社區,6月5日適逢年度社區包粽活動擴大舉辦,鼓勵大家拿回收寶特瓶、玻璃瓶集點換二手良品。社區環保志工與媽媽班總動員,一大早就忙著備料,包肉粽,肉粽將優先分送弱勢家庭或獨居長者。許多埔里民意代表、議員、麒麟社區及暨南大學原住民專班師生也共襄盛舉,活動溫馨而熱絡。 不過…咦?「換番所」?那是什麼?交換番薯的地方?有一點點接近了!蜈蚣崙自古就是埔里地區最靠近泰雅、賽德克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帶,清朝政府在此地設立了「換番局」,日治時代設立了「換番所」,提供漢番交易生活日常用品的處所,當時金錢還未廣泛流通,所以都是用交換的方式哦!蜈蚣社區延續這樣「以物易物」的精神,結合環保行動,今天第一次嘗試辦理,廣邀大家拿回收寶特瓶、玻璃瓶集點換二手良品。 蚣蜈里里長黃美玉(上圖右)表示,社區一直有在做回收再利用,除了自製環保酵素外,之前還邀請社區關懷據點的長者用回收的牛奶盒、 […]
【記者唐淑惠暨大報導】5月8日在暨南大學「原住民保留地」,有一場原住民專班大二學生「專案管理」課程的成果發表會。邀請辰翔光電科技公司、環安衛中心、土木系等單位,共同慶祝太陽能板竣工完成,發電供給石板屋使用。這也是原住民傳統智慧的再現,取之自然,永續發展的概念實踐。 幾年前暨南大學原住民專班向校方在圖書館後方爭取一塊土地,做為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的實作場域,稱做「原住民保留地」。種植小米等傳統作物,和部落族人共同搭建泰雅竹屋、賽德克穀倉,並在2018年新落成一棟排灣族石板屋,但一直苦無電源。於是原專班二年級陳婉儀等同學因應課程作業,提出利用太陽能板為石板屋發電的想法。 學生透過企畫書,向各個科技公司尋求贊助。直到學期末,投了19家皆無回應時,曾經一度想改做自動灑水系統。指導老師謝景岳笑著自稱是「找麻煩的人」,不允許學生就這樣放棄。果然,就在第20家,辰翔光電科技公司答應贊助,且一次就提供九塊太 […]
【唐淑惠埔里報導】「ita ita dadua taki tai tulala…(咱大家來看花…)」愛蘭國小四年級教室傳來一陣陣悠揚的古調,那不是別的地方的歌謠,正是在愛蘭台地這艘船上傳唱了快兩百年的巴宰歌謠《賞花歌》。愛蘭國小從107學年度生命教育課程內,第一次融入巴宰族文化課程,之後計畫以愛蘭台地所在的「船山文化」做為校本課程,每周至少規劃1-2節課。 巴宰族是平埔族群的一支,久居苗栗鯉魚潭與埔里愛蘭地區。除了定期舉辦牽田走鏢的傳統新年外,巴宰族長期從事文化和族語復振,更多次獲得教育部原住民族文學獎,這次參與教學的巴宰族長老潘英傑、潘文輝與潘美珠,都是依靠兒時記憶的苦力自學,對於語言保存不遺餘力。除了族語課程外,愛蘭國小也透過暨大人文學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水沙連人社中心的媒合,在這學期導入巴宰文化課程,請各年級填寫需求單,由學生選擇想要上哪一種課程:長老講古、番婆鬼繪本故事、傳 […]
【蔡毓婷埔里報導】南投縣埔里鎮平埔原住民巴宰族11月17日在原民會的支持下,於暨大附中舉辦「手牽手心連心往前衝,走過傳統過新年活動」,族人傳唱傳統歌謠、舞蹈與牽田走鏢等活動,展現巴宰族人活力,並延續傳統文化。 活動當天,除了鯉魚潭巴宰族群、噶哈巫族裔、愛蘭教會、暨大附中樂儀隊的共襄盛舉外,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基於雙方一年半以來的相互陪伴、成長、默契與共識,願意就巴宰族群的文化歷史發展,部落營造相關事務、族群正名議題等重要目標,採取學校與部落共同協力模式,促進雙方共伴學習。 此外,今年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獲得「文化部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補助,特別邀請喜列克文化藝術團指導編劇,結合了巴宰的文化劇情與創新舞蹈,從巴宰族的遷徒、耕作、狩獵到豐收等,完整的表現出巴宰族共享互愛的精神。其中又以巴宰勇士們的「漁籠舞」最讓人為之一亮,鏗鏘有力的鼓聲,在在震 […]
【唐淑惠/台中報導】2月9日,連著長日的極凍寒流,終於有些回暖,但天氣仍是時陰時雨。一天清早就從仁愛鄉眉溪(南豐)部落、清流部落、信義鄉羅娜部落馳車而來的長輩們,是這次攝影展主角,也是家庭托顧站的成員。他們齊聚在「不老夢想」這個位於一中鬧區顯得格外清悠的小小世外桃源,用祈禱與吟唱古調,為攝影展揭開序幕。 家庭托顧起始於2008年衛福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它是一種介於正式及非正式之間的照顧模式,透過鄰近社區之「托顧家庭」來服務社區裡生活不便之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由受訓合格的居家服務員提供補助性及支持性的照顧,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社區照顧。愚人之友基金會長期陪伴南投地區的原住民家托站,目前共有仁愛鄉南豐社區、清流部落及信義鄉羅娜村。 本次掌鏡的策展人,也是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工員張智凱強調,這次攝影展命名為「一起一起」,是由於,他認為長輩們需要的滿足感並不 […]
【唐淑惠/埔里報導】暨南大學除了很美的草地與櫻花林,還有什麼?連著一星期的陰雨與低溫,1月14日這天,有一場特別的活動「『櫻』『原』暨會小旅行,由暨大原住民學士專班大二學生主辦,帶著一群國小孩童,認識台灣原住民族的豐厚文化,看見不一樣的暨大。 沿著生態池,走過小徑,冷冷空氣裡瀰漫著火烤的香氣,望著前方一片炊煙裊裊中,矗立著一座石板屋,在大學的校園裡出現這樣的景象,著實令人驚喜。來自屏東馬兒部落的排灣族學生鍾漢笙,穿著一身繡著傳統紋樣的黑藍族服,迎接小朋友的到來。他透過活潑的問答互動,詳盡介紹家屋命名的意義、石板建築工法設計的巧思、排灣族敬重祖靈的文化…為了這場解說,他特地回到部落請教老人家,希望傳達最真實的排灣文化給孩子。接著則由擅長狩獵的布農族學生王皓祥與史汶尉,示範獵人陷阱的製作,孩子們看得驚呼連連,透過實作,也進一步傳達布農族狩獵的分享文化。 這一片園區被學生自主命名為「原住民保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