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樵/埔里報導】水沙連社區大學「親近生態,認識埔里」師生走出戶外,在指導老師潘樵的帶領之下,逐一探訪埔里鎮上幾個殘存的鐵道遺跡,學員們覺得收穫滿滿,甚至驚呼連連,一趟戶外參訪竟然可以認識那麼多埔里的文史故事,讓人既意外又驚喜。 翻開日治時代的台灣地圖,目前的集集線鐵道是一直延伸到埔里來,當年在埔里鎮上,除了運送甘蔗的輕便車道之外,還有兼營載客與運貨的火車道,以及因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需而闢建的電車道,因此在同一個鄉鎮,同時擁有3種不同用途與運轉模式的鐵道,這是相當難得而且罕見的,因此在鐵道文化方面,埔里其實是相當豐富而且不能被忽略的地方。 但是很可惜,在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之後,埔里鎮上諸多的鐵道遭洪水沖毀,加上當時的公路設施已漸趨完善,於是分散在各地的鐵軌遂紛紛被人們拆除,如今事隔一甲子,埔里鎮上關於當年鐵道的遺跡已經寥寥無幾了,讓年輕一輩的埔里人根本就不知道埔里曾經有過鐵軌,因此也 […]
Tag Archives: 鐵道文化
【編按】埔里鎮公誠路台糖公園(現為鳥居餐廳)裡的涼亭,支柱其實是鐵軌,是見證埔里鐵道文化的重要遺產,卻因民眾反映腐朽毀壞,差點被當成破銅爛鐵回收利用,經過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縣議員廖志城等人的努力,流浪的鐵軌歷經一年又半載終於找回來了,潘樵為此投書大埔里@報,記錄這曲折的歷程。 【文/潘樵】在埔里愛蘭橋下方的溪床上,昔日有一處礫石堆,埔里人稱它為「石珠」,其功能類似碼頭邊的石碇,有穩定船隻的作用,因為一旁的愛蘭台地從遠處觀看就像一艘船,所以老一輩的埔里人都相信,石珠的存在可以維護愛蘭台地的良好風水,加上石珠地處埔里交通的出入口,更具有守住錢財外流的功能,因此當地才有「埔里窟,有入無出」的俗諺。 民國90年,愛蘭橋正在進行橋梁的新建工程,為了方便人車的出入,遂在東側建一鋼構便橋,然而工程尚未完成,7月的桃芝颱風帶來驚人的豪雨,於是暴漲的溪水沖壞便橋的支架,事後,施工單位趕緊派出挖土機進行搶修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早期是蔗糖產地,又是日月潭、濁水溪電廠備工基地,鎮內曾有鐵道交錯,後因製糖產業沒落,電廠竣工,鐵道設施只剩眉溪鐵道橋基座及公誠路台糖土地上的鐵軌涼亭,日前卻無預警遭到拆除,地方文史工作者相當惋惜,希望能在小埔社鐵道公園重現。 埔里文史工作者潘樵表示,日治時期鐵道是埔里重要的運輸系統,主要用來運送甘蔗、載人,或運送濁水溪上游水力發電廠的工料,埔里甚至是台灣最早發展電車運輸的鄉鎮,但鐵道因八七水災一夕重創,公路網日漸取代,相關設施也陸續拆除,目前鎮內可供憑弔的鐵道遺跡只剩眉溪河床的鐵道水泥橋墩,以及公誠路台糖土地上以鐵軌搭建的涼亭。 但上週經公誠路時,潘樵卻發現鐵軌支架涼亭竟然不見了,詢問附近居民,才知有人動工拆除,潘樵擔心埔里僅存的鐵軌遺跡被當成資源回收物賣掉,或已燒熔再利用,急得到處問人尋找,得到鐵軌已送至台糖溪湖糖廠。 台糖中彰區處指出,公誠路用地進行活化,部分 […]
【潘祈賢/埔里報導】埔里在清朝時期雖然是台灣中部的理番重鎮,總兵吳光亮曾建土城一座,名為「大埔城」,但後來因為地震崩毀,加上統治單位更易,以及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的侵襲,因此在埔里地區還可以稱得上是古蹟的文物其實已經不多了,所以目前被保存在醒靈寺屬於大埔城衙門的石獅,無疑是埔里最珍貴的古文物之一,於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在埔里還可以發現的若干古文物或是遺跡,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都是埔里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相關單位以及在地民眾的關心與維護。 埔里雖然是一處內山盆地,但是早在日治時期,集集線鐵道其實是一直延伸到埔里來,當時台糖株式會社在埔里種植甘蔗並生產蔗糖,原料及成品便是借助鐵道來運送,因此行駛在鐵道上的火車和輕便車,早期的埔里人並不陌生,後來為了方便在地民眾的交通,台糖株式會社在產期之外也曾兼營客運,於是從埔里市街(今郵政總局後方南投客運處)到小埔社,全長6公里多的鐵道,遂成為運送甘蔗以 […]
【唐茹蘋/埔里報導】埔里盛產甘蔗,也是興建日月潭及萬大電廠的基地,為了運送農產與建廠工料,鐵道曾經穿越市鎮,如今鐵道幾乎消失,存在耆老的記憶中,文史工作者與民代16日勘查鐵道遺跡,認為埔里鐵道文化值得發揚復振,希望更多鄉親與相關單位一起來關心維護。 文史工作者潘樵指出,埔里雖然是內山盆地,但早在日治時期,集集線鐵道曾經延伸進埔里,為了將台糖株式會社的甘蔗原料及成品送到西部,當年的主幹道從現今埔里郵局總站至小埔社終點站,全長約6公里多,了載送甘蔗也載人,廣成里長羅寅雄回憶,當時票價一張兩角,沿途行經的車站包括糖廠、籃城、眉溪、四角城、廟前等地,小埔社因是路線終點,曾經是繁華的小村,單單茶室就有3間,產婆就有3位。 但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帶來浩劫,橫跨眉溪的鐵道橋被沖毀,僅留橋墩,潘樵指出,當時全台施設公路,埔里的鐵道要不是被拆除,要不埋在地底,不僅運送甘蔗的「三分車」,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興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