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藝術教育

幽巷中的埔里書法家─吳沛然老師

吳沛然老師講解示範書法,神情態度很專注。(拓凱小記者 攝)

【西瓜口味的麻糬/埔里報導】位於西康路的窄巷中,藍色的鐵門,門口掛滿春聯和榮譽榜,上頭有學生過去獲得的獎項。  屋內佈滿大大小小的作品,牆上展示各式各樣的毛筆,有長得像油漆刷的大毛筆、烤肉刷的中毛筆和有像牙刷的小毛筆,使用於不同用途上,而課桌椅擺放教導學生所需的硯台、墨水及宣紙。裡頭,有位白髮蒼蒼,帶著毛帽,臉上滿是歲月痕跡的伯伯,帶著親切和藹的笑容,用著獨特的江西口音,介紹寫書法的過程和來歷,他正是「吳沛然」老師。 台灣光復後,吳沛然隨國民革命軍來台,退伍後,在無聊的日子裡,他想起了父母教導的書法,加上鄰居的鼓勵,於是下定決心要傳授中國文化的精粹,因為對學生要求很高,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學生能將字寫漂亮,「嚴格」是吳老師的教學原則,如果學生寫錯字,就要整張重寫,老師過去的經驗竟然有學生重寫過八次,正因如此,也教出了一些有名的書法家,遍佈全台。 成為一流書法家,是老師自小的期許,也希望藉由教導 […]

紙漿廢料化身藝術品 咱的美麗農村自己捏

暨大人社中心開設藝術農村課程,讓學員試著以紙漿、保特瓶、鐵絲、舊報紙等廢料,捏塑生活藝品,美化家園。(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暨大人社中心邀請在地藝術創作者,以「咱的藝術農村」為主題開設系列課程,讓參與學員以在地化的素材作捏塑創作,學員經過短時間的研習與操作,即能捏塑出美觀的生活工藝品,美化自己家鄉。 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11月5日邀請在地藝術工作者黃世豐、尤傑、杜宗達,以紙廠造紙所剩餘的紙漿,泡水、篩選、脫水、拌膠,製作塑形土,邀請地方人士嘗試以報紙、保特瓶、鐵絲做骨架,再被覆紙漿塑土,做出造型各異的裝置藝術。 杜宗達表示,埔里是造紙原鄉,興盛時期,埔里曾經有50多座造紙廠,無論是手工紙或機械製紙,都會產生廢紙或紙漿廢料,其實都可再利用,與藝術同好們討論後,決定以紙塑為主題,讓民眾瞭解,隨手可得的簡單材料、簡單的步驟,一樣能做出有個人風格的非凡藝術品。 課堂上學員創作風格多樣,有的做復活島上的大型石像,有的捏塑小熊小品,有的做犀牛、貓頭鷹等動物,或者綻放的花朵,雖然弄得雙手黏膩,但創作 […]

《安住•自然》 石珠鈴創作個展 回應大地豐饒之幻化

石珠鈴在紙教堂「流‧藝廊」舉辦「安住自然」個展,她的畫作展現對自然的嚮往、也傳達被破壞的憂心。(柏原祥 攝)

在大自然界一切都是那麼真實 虛幻的只是我們意念的造作 重返風景 進出自然 我經由形色回應大地之豐饒生命之幻化 也許是一片葉 一朵花 飄移的光景都只是訴說曾有的悸動 【何貞青/埔里報導】 「石珠鈴的畫有股說不上來的玄秘,有點憂鬱,却又充滿希望。長期在大自然中接受洗滌,自有其心靈上的潔淨與高度,這或許是她的畫與人迷人的地方。」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 出生於彰化市的石珠鈴1991年遷居環山的埔里小鎮,在鄉野、高山裡輕易能與花草、大樹說話,發掘大自然深藏的真理與智慧,從而開展繪畫的內容與創作方向。「藉由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體會生生不息的能量,已然成為我在人生汪洋裡,得以抓緊的一塊浮板,也是安頓自己靈魂的方法。」石鈴闡述自己以大自然為師的創作歷程。 她不僅走入自然,也走入社區。2007年受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開始帶領魚池鄉內加道社區長青繪畫班的阿公阿嬤們創作,讓這個台灣著名石雕藝術家林淵 […]

民力拉近藝術教育城鄉落差 仁中《蝸牛與天使》畫展揭幕

仁愛國中同學們參與《蝸牛與天使》畫展開幕,仔細端詳作品。(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仁愛國中、親愛國小萬大分校12日在紙教堂「流」藝廊舉辦畫展,在民間友人支持下,校方以社團課程名義開班,雖然成果仍然豐碩,但也凸顯了現有教育體制,造成偏鄉小校無法聘用專任美術教師的問題,讓山上的孩子在藝術啟蒙的區塊,經常少了專業的師資陪伴。 仁愛國中輔導室主任陳美珍,有感於校內欠缺專任美術老師,美術課往往是一張紙、一盒蠟筆交卷了事,3年前開辦了「蝸牛與天使」仁中美術社,邀集大學學長莊士誠等友人共同認養課程師資等花費,埔里畫家石鈴、吳熙吉、吳衍震遠道上山教畫,帶動同學以多元的媒材來創作,還下山參訪毓繡美術館培養美感,3年來,累積數十幅風味獨具的作品。 陳美珍表示,這次畫展的主題為「織夢」,希望翻轉偏鄉的美術教育,「編織一個偏鄉美術教育夢」,許多山上的孩子有美術創作天分,但缺乏專業美術老師引導,在藝術區塊產生城鄉落差,因此自2014年來,3位老師不辭路途遙遠辛勞,每周帶領兩校 […]

南光歡慶80載 校友茆晉詳返校同樂

巷弄文旅團隊耗時一個多月完成10X10公尺的巨作。(金城嚴 攝)

【金城嚴/埔里報導】12月24日適逢埔里鎮南光國小80周年校慶,身為南光國小校友的Feeling18巧克力工房董事長-茆晉(日爿羊),想要用不同以往的呈現方式,給返校的校友、小朋友們一個驚喜,邀請在地青創團隊「巷弄文旅」,完成Feeling18意象3D地畫,與全校一起同樂。2016-12-26 茆董事長對公益的付出向來是不遺餘力,對地方青年更是照顧,只要年輕人有好的想法,茆董事長很願意給青年機會,讓他們盡情發揮創意。茆董事長是南光國小畢業校友,80周年校慶返校,除了請青創團隊設計地畫,更提供充氣拱門,讓校慶添加熱鬧氣氛,也提供300件新設計衣服給校友會,請校友們一起同樂。 完成地畫的巷弄文旅是成立一年的青創團隊,完成的作品包含繪本製作、網站版面設計、遊程設計、自由創作….等,巷弄文旅表示,很感謝茆董事長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在3D地畫中表現出Feeling18意象產品多樣性與熱鬧慶 […]

別讓好意成爭議 原鄉校園彩繪更應注重文化脈絡

【文/李秀霞】國際快遞公司DHL員工利用假期到仁愛國中當志工,粉刷牆壁,並彩繪了操場邊的3面牆,引起正反兩方的不同迴響;下午特地到仁中觀察現場,並且訪問了兩位三年級學生,請他們發表對這些壁畫的看法,剛開始都異口同聲表示「不錯啊!很熱鬧」,但有位李同學說出: 「太幼稚了!這應該比較適合小學生吧。」 問起若是讓同學來設計的話,他們想要什麼風格呢,有同學表示喜歡簡單的線條,可以表現原民傳統精神和文化的精髓;或是有關祖先的傳說,總之,畫面要乾淨,不要太花俏。 遊走仁中校園一周,可見部分設施已老舊,操場旁的新司令台水泥剝落,對照以白色為底,五彩繽紛的牆面,彷彿雞皮鶴髮的老太太,卻又濃妝豔抹益顯老態;塗抹過程滴下的顏料,給地板添加了擦拭不去的斑駁。 志工們無私的付出值得讚賞,可是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思維加諸受助者的行事,是否有待商榷?他們可曾跟學校師生充分討論,或是先做問卷調查,明白需求之後,再用心規劃 […]

馬賽克小羊倘佯暨大青草地 好吸睛

【柏原祥/埔里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添購3隻白羊馬賽克雕塑,在藍天綠地的映襯下相當吸睛,同學們與拍婚紗的新人,將小羊當成背景,相當受到歡迎,校方將藝術品融入地景,創造生態大學城獨特的風光。 暨南大學為美化校園,並增加休閒座椅,讓學生、遊客散步累了有地方歇腳,3年前開始委託嘉義新港板陶窯匠師師製作馬賽克拼貼座椅,第一年製作青蛙、小鳥椅,第二年製作大肚魚與蝴蝶椅,固定在人文學院與綜合行政大樓間的穿堂,今年則以草皮為背景,校方與創作家溝通後,決定製作3隻可愛的小羊, 新港鄉的板陶窯,是以交趾陶、剪黏藝術聞名的觀光工廠,將舊有廠房重新打造成休閒園區而聞名,校方人員曾參觀園區,對其藝術風格相當讚賞。 這3隻小羊以鋼筋、水泥做出主體,再以馬賽克拼貼裝飾,雖然名為小羊,但相當沈重,必須以吊車吊到大草皮置放。原本學校計畫把小羊放在櫻花林區,但因小羊是白色的,在緋紅的櫻花間不易凸顯,討論後,最後決定放在進校 […]

埔里街上又見低頭族 走近一看原來是….

【金城嚴/埔里報導】有一群低頭族,今日下午在西康路上,他們在玩的可不是寶可夢唷!仔細一看,原來是鴨子咖啡老闆與繪畫教師朱啟助,正帶著幾位學生在路邊低頭速寫寫生呢! 由教育部主持的學習型城市計畫,南投縣課程地點今年集中在埔里、魚池地區,由大埔里文創協會等單位協助,以「整座城市都是我們的學習據點」理念,貫穿農業、觀光、巷弄、咖啡、紅茶、公民媒體,以及農村等六大主軸,所有課程皆免費,是一項全民參與、分享學習的人文社會運動! 朱啟助老師返鄉後,開了一間鴨子咖啡,也向水彩畫家黃義永老師拜師兩年多,練就深厚底蘊藝術涵養,更義不容辭願意參與計畫,將速寫寫生最基礎的技巧,教授給想學習的鎮民。 今天一共有6位同學參加,老師簡單解釋我們熟知的埔里,並提點學生們待會寫生的地點與路線環境,並要我們仔細觀察建築,可能會看見日治時代、光復後、921大地震後,不同型態的建築穿插在埔里巷弄間,並一一解釋為何會變成現在看到 […]

不忍心 農藥戕害土地與農人

【吳熙吉/圖、文】 移居國姓鄉已有一年,本是看上滿山充滿生機的翠綠,每天傍晚例行的散步,總是一畦田走過一畦田,看著辛勤的農夫彎腰耕作,真是不容易啊,粒粒皆辛苦。   今年適巧碰上難得的香蕉大外銷,連香蕉產地的子民都要忍受高貴的價錢,方能享用自家美食,更重要的問題是,看到四個月前還是一片原始雜木林,好多直徑30公分以上的大樹一個下午全部砍伐殆盡,心好痛。   現在香蕉快開花了,而香蕉樹下雜草也是全部死光,連隔壁的雜木林也遭殃。有時見一老農頂著落日餘暉,大噴除草劑,我距離他十幾公尺都能聞到嗆鼻的藥味,我快速掩鼻離開。但老農卻連口罩都沒帶,滿身大汗,汗水是容易沾黏農藥,再由皮膚吸入,真是一種慢性自殺。   國家管制二手菸,卻不敢管制噴灑農藥越界的傷害。都市人喜歡買地蓋農舍,小心隔壁噴農藥,土地受傷,人生病,環境破壞殆盡,一時的經濟利益,卻把傷痛都給了鄰居。 &nbs […]

不要懷疑 這是在台灣

【圖、文/石鈴】相信許多人在網路常會看見美美的風景照,標題寫著「絕對沒騙人、真的在台灣」,是我們總是喜歡移植異國的美感,抑或我們的生活常常忽略美的存在,以至於太美的事物讓我們不禁懷疑。   學生進到我的教室看著美麗花朵常會問:「這是真的?假的?」我會要他們觸摸、嗅聞,我們用科技將鮮花保存期限延長,或製造以假亂真的塑膠花。都是為了讓生活更省錢、省事。假花看來也許美麗,但少了勃發的生命力。國內建築大師「漢寶德」力暢藝術教育救國,正是希望我們能提升生活美學,讓美感成為一種文化力量。   美國作家「海明威」22歲來到法國巴黎,從此巴黎永遠跟隨著他,是甚麼文化背景讓一位外國作家如此鍾愛這城市而成為他一生的原鄉,我想是人文薈萃與藝術的力量,是典雅細膩或粗曠之美,都源於人民將美成為思考的習慣。   當有一天我離開生活20年的埔里小鎮,我會憶起、念念不忘哪裡的人事物、地景地貌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