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萬大

食用大豆的救火隊 台灣大豆小檔案

台灣大豆小檔案: 柏原祥/整理 台灣大豆是台灣原生之野生大豆,分佈在台灣中、北部地區,是大豆在野外的重要種源,但由於棲地遭到人為開發破壞族群日漸稀少,二○○三年台灣大學植物學系出版的Flora of Taiwan VI(2nd),已將台灣大豆列為第三級稀特有植物。 野生大豆的重要性包括: (一)高蛋白性─平均蛋白質含量比栽培大豆高出約五個百分點,有些品種甚至高出十五個百分點,這特性是人類未來育種最需要的性狀。 (二)野生大豆具有多花多莢特性,種子繁殖係數高及高量產。 (三)野生大豆環境適應能力強,對不良環境表現出很強的抗性,包括病蟲害的抵抗性。 (四)野生大豆可篩選出人類需要的特殊性狀基因,可開發特用商業品種。 台灣大豆原生種對於食用大豆的耐病蟲害、產量、耐候性等性狀有相當重要的品種改良潛力,其種源保存及復育對於豐富台灣基因資料庫及生態教育教材也相當重要。

台灣特有種「台灣大豆」 萬大電廠復育傳承

【柏原祥/仁愛報導】仁愛鄉親愛國小萬大分校的小朋友們,十四日在萬大電廠裡種下「台灣大豆」小豆苗,踏出復育台灣原生稀有植物的第一步,台灣大豆被視為國內植物界的「櫻花鉤吻鮭」,其種子雖然只有芝麻般小顆,無法直接食用,但具有高蛋白性、強悍的環境適應力,如果台灣本土毛豆出現病害,台灣大豆將能扮演救火隊的角色。 一般民眾聽到奧萬大幾字,第一個聯想到的多半是楓紅,其實在萬大、親愛部落另有一種珍稀特有植物叫「台灣大豆」,一九二八年,來自日本的植物學者島田彌市在新竹州竹東郡採集發現種子顏色像黑豆,芝麻般大小的台灣大豆,雖無食用價值,但具有食用大豆種源與基因改良潛力。 農委會統計食用大豆(未成熟的大豆即是毛豆)佔農產品外銷第二名,產值高達十九億,在僅次於蘭花,在日本市佔第一,萬一台灣種植的毛豆發生浩劫性的病蟲害,台灣大豆的純正基因可協助解決危機。 台電在二○○四年因萬大水庫松林分廠環評關係,在廠區發現台灣大 […]

親愛國小地震博士廖博毅:仁愛鄉多震 應加強防災系統與觀念

【諾爾/仁愛報導】從3月27日規模6.2的地震,到6月2日發生的規模6.3的強震,都發生在南投仁愛鄉,兩個強震發生的頻率相近,不免讓人想起發生在14年前的921大地震,當時仁愛鄉到處都可以看見歷年災害所留下大規模坍方或走山痕跡,每次只要有大雨或地震,部落居民就會很擔心。 目前在親愛國小任教的廖博毅老師,同時也是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博士,以自身的專業知識,經常教導親愛國小的小朋友地震的知識跟防災措施,而學校裡也有一部地震監測預報儀器,隨時注意仁愛鄉的地震變化。 廖博毅也指出,仁愛鄉內有萬大、曲冰、力行等活動斷層,再加上當地大部分地質破碎,許多區域都發現有地滑的現象,將來一旦發生大地震,民眾生命安全的保障恐怕從現在開始,有關單位就要多加強各項的防震知識以及防災教育。 廖博毅任教的學校在三二七、六○二地震震央附近,他指出,九二一地震造成鄰近斷層應力改變,很容易造成較大的餘震,加上仁愛鄉造山運動、地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