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穀笠合作社

草根劇團演出《冬至圓》 回味古早農村團圓味

「草根劇團」在籃城社區三合院前演出《冬至圓》,讓觀眾回味古早農村團圓的情境。(圖/穀笠合作社提供)

【吳宗澤/埔里報導】穀笠合作社與籃城好生活青年團隊,組成草根劇團,表演傳統農村冬至團圓的場景,參與演出的演員皆為在地社區的農民,在傳統農村變遷,中秋節變成烤肉節、冬至吃湯圓不知所以然的當代,劇團演出內容讓人追懷傳統農村一家團圓的幸福場景,格外的簡單動人。 新曆年的最後一天,從2018年跨到2019年,人們倒數放煙火迎接新的一年,這是一種生活型態的改變。在過往的生活中,唯二兩個重要年節是過年和冬至,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意思是冬至這天其實和過年一樣大,冬至其實是節日,冬至是「冬節」的台語發音,在二十四節氣當中只有兩個節氣是節日,一是清明節,另一個就是冬節。   冬至有何重要性?冬至其是一年當中夜晚最長的一天,陰盛陽衰的最極致,但過了這天,白天就會慢慢漸長,也象徵著太陽新生的日子,也是新的開始,對長輩來說這天吃湯圓就大一歲,但在現代的生活裡,人們吃湯圓卻不知為何,傳統的節日正在喪失它 […]

女童大哭怕蟲蟲 農事體驗破心房

所有參加夏稻插秧體驗的人,圍著大阿伯示範為秧苗做距離間隔。(穀笠合作社提供)

【金城嚴/埔里報導】位在埔里籃城的穀笠合作社(以下稱穀笠)與農夫金海伯合作,於2月19日早上舉辦「106年穀笠夏稻插秧趣」,吸引將近25位大學生、親子家庭一同踩進稻田插秧農活體驗。 穀笠成員阿郭說,今天活動中有一個小女孩,在大家準備好下田插秧時,她卻連鞋子都不敢脫,不敢踏入水田並且嚎啕大哭,媽媽解釋因為小朋友怕田裡有蟲蟲,不想碰到。 阿郭告訴她:「那妳自己好好觀察,看田裡有沒有蟲蟲,再決定要不要下田,好嗎?」 「好…」小女孩回答。 阿郭繼續忙著分發手中的秧苗,一轉眼發現,小女孩的雙腳腳踝已完全進入水田中,她是今天玩得最開心的人。 穀笠從103年至今,與多位農友合作共耕,陪伴友善耕種的農夫一起種米、賣米,金海伯是第一位與穀笠合作的農民,秉持著友善土地、照顧環境的精神,與穀笠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合作至今已三年。友善無毒的耕作方式,在以往,甚至是現在依然少見,多數農民還是選擇噴灑農藥、 […]

籃城公田開放插秧 田水冷冽心溫暖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籃城社區公田12日舉辦插秧活動,為了讓民眾體驗早期農村農民下田的辛苦,並認識籃城社區特色,開放一般民眾下田插秧,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體驗,即使田水冷冽,眾人照樣拉近與土地的距離。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指出,籃城社區公田背後有一群學習「穀東」,主要由埔里在地青年和暨大學生組成,他們不灑農藥、不用除草劑,採取友善土地農法,田地不僅生產人們所需的糧食,也是利益眾生、涵養水源的福田,每年到了插秧、收割時節,廣邀各界前來參與,瞭解這群「穀東」的生產理念。 社區長輩也沒閒著,提供經驗和技術,指導年輕人農法與看待土地的哲學,雙方共享豐收成果,還依照傳統習慣,先在社區活動中心「打拳頭」熱身後再下田,參與家長鄭坤全表示,小孩每天吃飯,不見得知道米飯怎麼來的,因此帶著孩子來參與農事體驗,學習糧食生產過程中,人與土地的關係,雖然田水很冰,但全家勞動參與農事,還一起享用 […]

籃城公田收割 埋下珍惜糧食觀念種子

【柏原祥/埔里報導】2015-11-22埔里鎮籃城公田稻子22日收割,穀笠合作社開放田區,並以傳統的割稻、脫穀機具,讓親子及青年下田操作,建立糧食、人與土地的連結。 由暨大師生及在地農民組成的穀笠合作社,長期在籃城社區蹲點,與認同無毒、有機生產的農友合作,並推出「放伴米」的品牌,每年秋收時節,開放農田收割,並提供露天割稻飯,讓參與的民眾體驗早期農村相互協力收割的情境,今年籃城社區還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推展社區產業福利專案計畫,另外參與農村包括了南村、守城、一新、籃城、蜈蚣,割稻放伴與福利共享精神貼切,今年活動擴大參與。 穀笠合作社「打雜長工」張森葳表示,人們每天都要吃糧食,維持生命基本所需,但人們卻離餵養人的土地愈來愈遙遠遙,合作社每年都會與合作農民說好,留下一小塊農田刻意不用機器收割,藉由網路號召,讓民眾前來體驗傳統割稻、打穀、曬穀,合作社還特別找來腳踩的脫穀機,並以日曬取代烘乾機。 埔里鎮 […]

暨大生投入農耕 內埔一分田收割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歷經一二○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在埔里鎮內埔社區所種下的「一分田」,日前歡呼收割,從插秧開始,同學耕種過程不假手他人,與鄰近農友合作訪談,逐步瞭解台灣農業多元的面向與發展的困境。 「多喝水」企業去年為了開發新廠區,委託南投縣政府收回內埔社區部分農地,做為新廠房的基地,引起農業與工業發展兩者間的爭議,事件在公司放棄開發,農民得以繼續承租農地耕種後告一段落,暨南大學一批師生關注此事件,進而成立內埔農業後援會,同學們在農庄內做深度訪談,並拍攝紀錄片,瞭解農村人口結構變化、農村發展及有機農業推展現狀等諸多議題。 這樣還不夠,同學們想要親身做農,向廖姓農友租了一塊地,種下了水稻,堅持不噴農藥的有機農法,當個「傳統」農夫,在社區裡引起居民討論,紛紛獻策,協助同學們種稻。 經過一二○天,遇到蘇力颱風凌虐,秧苗雖倒伏,還是從青轉黃,化成黃澄澄的稻穗,基於善待土地生態的理念,同學們 […]

內埔種一分田 暨大生見真誠

編按:由暨南大學學生組成的內埔農業後援會,日前在內埔社區租下一分水田種稻,插秧後,同學的任務還沒結束,將以無毒農法排班巡田、除草、除蟲,直到稻穗低頭收割。人類所一年級研究生吳宗澤,發表他參與這次活動的感想: 文/吳宗澤 看著還卡在指甲縫裡的泥土,怎麼洗也洗不掉;而小腿陷落土地中拉拔的感覺,還會時而觸發,彷彿成了身體的一種記憶,不時回顧。分享在內埔種一分地後的感想。 終究還是有落差的,這樣的體驗跟農民實際種田的生活還是有差距的。我們體驗的是傳統種田的過程、種田的辛苦、種田的價值,但是有一種滋味,我們還無法去體會,那種農民心底的忐忑不安,今年種什麼好?收成好不好?市場價格高不高?好不好賣等因素,因為牽扯到這片田,是農民要種來養家活口的,那種田不可隨意的態度,在每位農民的言語中都悄悄透露。 當我們說要種水稻的時候,為何每位聽到的農友都會想要勸退我們,究竟是為什麼?但是當我們種完這一分地後,我才開 […]

學生內埔下田插秧 體會粒粒皆辛苦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什麼是農業?就在自己的腳下」,暨南大學一群學生們,十八日捲起褲管,在埔里鎮內埔農業區插秧,他們要親身體驗,瞭解農民的甘苦,同學們還認真排班,決定以無毒農法照顧秧苗,預計七月收成。 去年埔里鎮內埔農業區發生生產「多喝水」瓶裝水的群岳企業,與農民爭農地的事件,工業發展與農業未來的爭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暨大一群學生們組成內埔農業後援會,闡述「農地農用」、「農業優先」「保護農民」的理念,事件暫時平息後,學生認為應長期「蹲點」,以實際行動參與,深入瞭解台灣農業發展的問題與困境。 同學們先集資,向內埔廖姓農友租了一分地水田,這塊水田正好位於守城份大圳旁,經過多次討論後,同學們認為水稻是台灣最大宗、也最具代表性的糧食作物,號召全校同學們一起來種稻,由於節氣已進入驚蟄,種稻時節已晚,,埔里訂不到秧苗,同學們至草屯地區載來新綠秧苗,十八日趁著天氣陰涼,清晨五時起床來個大早,清晨六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