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茹蘋/埔里報導】您家有過去的老照片嗎?為了喚起大家共同的記憶,埔里鎮圖書館以「百年樹人」為主題,長期徵求老照片,只要家裡有老照片歡迎提供給圖書館,鎮圖打算與埔里的中小學合作,於該校校慶展出,讓更多人見證埔里的教育史。 埔里鎮圖蒐集老照片已有一段時間,蒐羅的老照片曾於田園藝廊以及埔里清醮期間展出,並編纂出版102年「歷史埔里」文化手曆。這次鎮圖以「百年樹人」為主題,希望家裡有過去學生時期的老照片,都可以提供給鎮圖,喚起共同學生時代的回憶,一起見證埔里的教育史。 埔里鎮圖陳義方表示很多鎮民家裡其實收藏了家族老一輩耆老的照片,或許咸認是家裡老人家的私人照片,並不覺得特別,但其實照片的一景一物,在在透露當時時空背景所呈現出的歷史氛圍,其實極有價值。 目前鎮圖已經蒐集到部分是埔里國小及水尾國小的老照片,歡迎家裡有當時求學時的照片,都歡迎提供給鎮圖,讓所有人都能回到那個年代,一起走入時空隧道,回味 […]
Tag Archives: 文史工作者
編按:潘樵老師是大埔里地區相當活躍的作家與文史工作者,著作等身,創作能量豐沛,最近他獲邀為國姓鄉的駐鄉作家,深度踏查鄉內人文、生態、地理資源與故事,讓我們一起隨著潘老師的腳步,看看他眼中的「北山坑」。 一直很喜歡北山坑這個小山村,那是一種說不出理由的愛戀,彷彿在那山村聚落裏還保存著一些屬於我的美好回憶,也許是溫馨的人情,也許是久遠的故事,雖然經過歲月的漂洗之後,某些記憶早已色掉漆褪,早已不再鮮明,但是偶而想起,屬於北山坑的點點滴滴仍然令人回味再三。 就以北山坑的地名來說,聽說早年的墾戶和商旅,從柑子林要前往北山坑的途中,必須經過一段長滿菅芒的小徑(即今日大石村的菅蓁巷),芒草的葉片銳利如刀,因此通過那段小徑的人們都會刻意穿上長衣褲,並將自己緊緊包裹以免遭葉片割傷,直到抵達北山坑歇息時才會將身上過多的衣衫剝下,於是後人遂將當地稱為「剝衫坑」,之後由於台語的發音相近,於是「剝衫坑」成了「北 […]
【記者林子婷/國姓報導】曾被稱為「文化的沙漠地帶」的國姓鄉,自九二一地震後,為提振當地的產業與文化觀光,便開始注重鹿神祭、社區大學等文化培育工作,相關的文化團體亦陸續成立,積極地為國姓鄉的發展而努力。此次在鄉立圖書館詹弘立館長的規劃之下,首開先例,特別舉辦「駐鄉作家」的活動,旨在為國姓鄉創造更多的機會及可能。此活動將聘請文藝工作者潘樵來擔任首屆的駐鄉作家,雖然潘樵不是國姓人,但在南投縣內唯一以客家人為主的鄉鎮國姓鄉,具有客家籍身份的潘樵也可說是與當地有所淵源,由潘樵擔此駐鄉作家,大家樂見其成。 潘樵表示,文學、藝術、旅行及生態觀察是他生活中的主要興趣,參與文化活動他是「樂在其中」。截至目前,潘樵曾經擔任過文化局文藝創作班的指導老師及埔里鎮立圖書館的第一屆駐館文學家,亦出版過《采風隨筆》《感動來自土地》《蛙現台灣》《水沙連紅茶》《台灣尋櫟記》《因為旅行,在台灣遇見美麗》及《阿彌 […]
【埔里訊】埔里是台灣知名的藝術小鎮,鎮上的民眾要親近藝術的機會是隨處可得,因為許多機關團體都設置有藝廊的空間,市街裏的店招也常見藝術家的書法字,店裏的牆面還有藝術家的彩繪,甚至是學校的工友、送信的郵差、值勤的警察以及市場的小販,也都有可能是深藏不露的藝術家,因此所謂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在埔里早已不是口號,而是埔里人現實生活的一種寫照。 位於埔里鎮公所左側路口的「四季麵館」,雖然成立至今才4年多,但是負責人許美玲、許美珴兩姐妹對於健康的堅持以及衛生的要求,讓她們的麵館深受消費者的好評,曾經是天下雜誌介紹埔里專刊中特別推薦的店家,是埔里市街優質的小吃店之一。 潘樵是埔里知名的藝文工作者,曾經擔任埔里鎮立圖書館第一屆駐館文學家,已出版50本書,作品曾經榮獲金鼎獎與南投縣文學家作品集的肯定。去年,潘樵與大埔里觀光發展協會合作,舉辦「在旅行中遇見藝術」的活動,成為埔里地區第一位進駐民宿的藝術 […]
【記者林子婷埔里報導】今年七月潘樵甫發表完《臺灣尋櫟記》一書,便接到嘉義林管處來電,一句:「潘老師您那邊有沒殼斗科果實,可以提供給我們收藏、展示?」就這麼一句話,很意外地潘老師便答應全部捐贈,他說,收藏不必在我,相信那些將果實到了嘉義林管處之後,一定會比待在我家更加快樂。 潘樵指出,台灣殼斗科果實共有53種,所捐贈的果實共有49種,其中屬於台灣原生種有44種。原本預計蒐集石櫟的任務要費時3年,還好有各地好友支援,不論是在採集地點危險的臺北皇帝殿探尋白背櫟;抑或種種人煙罕至之處,都透過同好的協助順利在一年兩個月找到所有的樹,才有今日的《臺灣尋櫟記》。 嘉義林管處洪雅惠課長表示,殼斗科的果實預計9月將陳列在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地址:嘉義縣番路鄉新福村五虎寮16號、聯絡電話:05-2590211 ,讀者若想看看《臺灣尋櫟記》中的主角們,都可以前往一睹風丰采。
【柏原祥埔里報導】人類學作家鄧相揚日昨於埔里鎮立圖書館舉辦《台灣平埔族、生活文化之記憶》新書發表會,鄧相揚表示,新書資料來自日本天理大學,日本人保留許多平埔族文物,這本書有助於補足台灣平埔族學術研究欠缺實證的區塊。 台灣平埔族俗稱「熟番」,包括噶哈巫、巴宰、道卡司、凱達格蘭等族,原本保留自身獨特的語言文化,但大批漢人移墾,多數居住在平地的平埔族人逐漸漢化,語言、文物流失,日本殖民時代,來自日本的學者採集大量的文物與資料,反而保存珍貴的原始文物。 鄧相揚表示,位於日本奈良縣的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博物館),在一九三六年成立,為了宣達天理教,考察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包括台灣漢人與平埔族人的文化在內,其中平埔族巴宰、西拉雅文書與文物高達四百多件,長久以來未經整理,相當可惜。 本身是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的鄧相揚,前往日本演講期間獲聘為研究員,與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等學者進行文書、文物的整理 […]
在埔里鎮北邊的福興里有一座能高瀑布,終年水量豐沛,即便是在乾旱的 季節,瀑布仍然能夠激昂壯闊、洶湧澎 湃,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但嚴格說起來, 能高瀑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 所致,因為瀑布的水流來自山頂上的能 高大圳。 能高大圳是一條地底灌溉水道,源 頭在北港溪上游的九仙溪,全長 15530 公尺,建造於民國 54 年 2 月,民國 61 年 6 月完工,耗時七年多,工程之浩大;根據資料的記載,能高大圳建造的目的,主要是要引水來灌溉埔里大坪頂一帶的 高 海 拔 台 地, 目 前 在 埔 里、 國 姓 一 帶,有若干年紀較大的民眾便曾經參與過能 高大圳建造工程。 民國 88 年台灣中部發生九二一集 集大地震,能高大圳雖然受創嚴重,但 是為了沿續水圳的灌溉功能,水利單位 投入大筆的資金修復,因而讓能高大圳的水流如今仍然可以奔流不息,成為埔 里地區十分重要的灌溉水源。另外,位 於能高大圳源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