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位於愛蘭台地的愛蘭教會,已有148年的歷史,創堂之初,有一塊「禮拜堂」的木匾因蟲蛀腐朽而卸下,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梁志忠與小組成員做文物普查時發現木匾置放於四樓倉庫,文物經過木工老師傅搶救,回覆了原貌,教會將擇日重新掛上。(上圖:愛蘭教會保存的老照片可看到該塊掛在大門上方的「禮拜堂」木匾。(圖/梁志忠提供)) 梁志忠等人執行縣文化局宗教普查計畫,在愛蘭教會倉庫發現的木匾額可能有百年歷史,來自台中豐原地區的巴宰族群約200年前移居愛蘭台地後,受到清末西方傳教士傳播福音的影響,改信基督教,早期沒有地方蓋教會,借族人房舍當「禮拜堂」,該中文字木匾係樟木所製作,長120.67公分、寬50.6公分、厚度3公分,就是掛在族人房舍大門上,是見證基督教來台宣教的珍貴歷史文物。 埔里鎮氣候潮濕,加上年代久、蟲蛀等因素,木匾出現風化蛀朽的現象,若不加緊搶救,恐怕很快成為木屑,梁志忠在徵 […]
Tag Archives: 愛蘭台地
【李瑞源埔里報導】6月5日午后,埔基長照中心六樓,悠揚的樂音緩緩流瀉而出,熟悉的老歌手用歌聲將整個時空頓時拉回到過去:「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就在這樣的懷舊氛圍下,為「船山大戲院」揭開今日表演序幕,而演出這場戲的人竟然是74位暨大大一國文課的學生。在指導老師林鴻瑞與李瑞源積極奔走策畫下,透過看戲,締結了與社區長輩、機構長輩們的緣分。 這群學生經過半年來閱讀船山故事集與實際走訪船山社區之後,分成12組,各自選擇想表現的主題和形式來創作。最後這些改編的故事再回到社區裡與長輩們共享交流,則是回饋的表達,意義格外深遠。 船山創作成果發表會,特別安排由劉璦瑋團隊創作的《埔里暨憶:瑪麗亞產院》作為開幕片,一方面是向埔基草創時期的孫理蓮宣教士致敬,另方面感謝埔基長照中心慷慨提供大型場地和行政資源協助。同學們認真拍攝影片的內容品質,更受到長照中心林文堂副主任的讚賞肯定:「這支影片真的拍得 […]
【柏原祥/埔里報導】暨南大學大一國文課程同學,在閱讀愛蘭台地故事後,以船山講古為主題,將無某崎、番婆鬼、巴宰故事等在地題材,發揮創意製作紙偶戲、戲劇、廣播劇、影片、桌遊共九組創作,並在埔基長照教學中心與長輩們分享。 埔里鎮愛蘭、梅村、鐵山社區俗稱船山,是埔里鎮最早開發的地區,保有史前大瑪璘遺址,也是巴宰族的祖居地,留下許多有趣的傳說,例如巴宰黑巫師「番婆鬼」會挖貓眼睛提升夜間視覺、吃不乖小孩心臟;愛蘭台地過去必須下台地至南港溪提水,來回很折騰人,許多待嫁閨女怕嫁過去太勞累,愛蘭台地男人取不到老婆,而有「無某崎」之稱。 過去這些故事多為訴諸文字,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國文D班、管理學院國文D班在指導老師林鴻瑞、李瑞源的帶動下,以船山故事為藍本,同學分組,各自發展了在無某崎娶到番婆鬼翻幕紙偶劇、仿清明上河圖的巴宰生活卷軸畫、桌遊、影片、廣播劇、MV,以說學逗唱的形式,賦予老故事新風貌,部落耆老看了笑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網絡,在愛蘭國小舉辦「船山講古」,邀請巴宰族耆老們說老故事,希望小朋友們瞭解愛蘭台地的發展史,讓故事代代相傳。↑船山講古活動,最後由愛蘭台地耆老謝秀美(右)、潘瓊秀分獲船山故事王的榮譽。(柏原祥 攝) 愛蘭台地從南烘溪遠眺,就像是一艘船,相傳埔里鎮古盆地是個大湖,先民就住在大湖旁的高地,因此愛蘭台地曾發掘了大瑪璘史前人類文化遺址,平埔族系之一的巴宰族,從豐原遷入時,將原部落「烏牛欄」名字帶到愛蘭台地,早期巴宰族是台地主要族群,但隨著漢化,能流利訴說巴宰語的族人愈來愈稀少,連帶老故事也愈來愈少人傳述。 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網絡為讓下一代知道船山先民遷居開發的故事,邀請愛蘭耆老謝秀美、蔡金惜,鐵山李秋蓉、朱彩雲,教會潘初枝、潘瓊秀,梅村陳文富、林博一等耆老至愛蘭國小講故事,耆老們講先民如何用魚筌捕魚,為了籌措嫁妝,賣一隻豬便能娶一位媳婦入門,瑪麗亞生產院與原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愛蘭台地因地勢較高,早年沒有自來水,居民得自南港溪挑水上台地,但陡長的挑水路讓婦女腰痠腿麻,當時年輕女孩視嫁到愛蘭為畏途,愛蘭、鐵山地區「無某崎」名稱因而遠播,梅村社區今年特別打造故事牆,要讓居民瞭解這段歷史。 1960年代之前,愛蘭台地尚無自來水,當地居民只能下到台地下的南港溪挑水返家洗衣、煮飯,男性多在外頭忙碌,挑水重擔落在婦女身上,這來回一公里路途,經過農地小徑,還要爬上一大段陡峭土坡,來回幾次腰痠背痛腿麻,年輕的女子很怕嫁到愛蘭挑水,久而久之,地方流傳「查某囝仔攏毋敢嫁來遮(愛蘭)」,男子哀嘆娶無某,「無某崎」名號代代相傳。 愛蘭台地後來有了自來水,女孩子也樂意嫁給愛蘭郎了,「無某崎」的故事漸被淡忘,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典故,梅村社區向水保局申請農村再生計畫150萬元,要打造「無某崎」馬賽克故事拼貼牆,牆面拼出婦女挑水,小孩圍繞媽媽身邊玩樂的情景,工程正在收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