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平埔族

原住民轉型正義講座埔里登場 平埔族群為文化復興建言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全國巡迴講座於埔里舉辦,「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協辦,該組織成員王商益(道卡斯族)擔任主持人,講師為「平埔族群」研究專家詹素娟教授。(李休睏 攝)

【李休睏/埔里報導】「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全國巡迴講座對外宣講,8日來到埔里舉辦,講師由台灣「平埔族群」研究專家詹素娟教授擔任,她為在地族人介紹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實質意義與內涵,族裔代表表達關於「身分正名」的內心疑慮或見解,著名文史工作者鄧相揚認為埔里現有的二大平埔族群文化團體應整合,並加緊展開文史調查的組織工作。↑圖/「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成員王商益(道卡斯族)擔任主持人,講師為「平埔族群」研究專家詹素娟教授。(李休睏 攝) 2016年8月,總統蔡英文以「國家元首」身分向台灣原住民族致歉,並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原轉會)作為辦事機構,期盼能為原住民族與現行社會體制帶來「和解」可能。擁有豐富族群內涵的埔里盆地,曾被日本學者鳥居龍藏譽為「人類學研究的寶庫」!19世紀迎接西部七大「平埔族群」的大規模遷徙(學界則認定為五大族),為今日埔里的多元族群文化奠 […]

青苔這一味 埔里平埔族群最懂吃

埔里地區平埔族群如噶哈巫、巴宰族群等會將青苔當成美食,一般在節慶場合比較有機會品嚐到。(圖/Bauké Pan提供)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是民族的大熔爐,百年前多支平埔族群遷徙來此,其中噶哈巫族、巴宰族至今仍會採集溪谷瀑布中著生在岩石上的青苔為食,但採集食用的青苔最好要在無汙染的環境,近年來隨著溪流開發或汙染,愈來愈少人懂得享用這來自大自然的美食。↑上圖:埔里地區平埔族群如噶哈巫、巴宰族群等會將青苔當成美食,一般在節慶場合比較有機會品嚐到。(圖/Bauké Pan提供) 青苔是埔里地區平埔族群過去常用到的食材,老一輩族人小時候,會在眉溪或附近野溪發現青苔的蹤跡,而這種青苔與長在石階上,會讓路人走路滑倒的種類不一樣,它生長在水中,型態有如絲絨地毯,屬於溪中的藻類植物,可以採集來加工食用。 噶哈巫族採集青苔會採用漁網,撈取泉水或瀑布旁尾端較鮮嫩的部分,採集上岸後會以泉水反覆沖洗,去除掉沙土、雜質後,再與蒜茸醬油膏攪拌,吃起來相當的滑順,帶點高岡屋海苔的味道,過去埔里曾有地方風味美食餐廳供應青苔料理,但因 […]

埔里古地名 窺見平埔、高山族群播遷史

埔里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圖為噶哈巫年祭中,族人手拉手「牽田」吟唱古調。(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素有民族大熔爐之稱,平埔族、高山族、客家族群、漢民族都在此生活,無論從語言、工藝、食物,處處可見各族群遺留的文化軌跡,有些聚落迄今仍保留古地名。↑上圖:埔里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圖為噶哈巫年祭中,族人手拉手「牽田」吟唱古調。(柏原祥 攝)   埔里鎮平埔族群包含了巴宰、噶哈巫、道卡斯、巴布薩、巴瀑拉、洪安雅族,於1820年(清道光元年)左右遷徙移入今天的埔里盆地,「埔里」這地名便有學者解釋,是許多平「埔」各社最集中的鄉「里」,因鄰近山區為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生活場域,平埔族群聚落位置,成了漢人與高山族群間的緩衝。 從崎下往愛蘭台地行駛,可見到巴宰族群馬賽克拼貼,上面拼著Auran、Alisai兩字,埔里「愛蘭里」,舊稱「烏牛欄」,即平埔族巴宰族的「烏牛欄(Auran)社」(原居於台中豐原)移居於此,有住在水邊的意思;Alisai音近阿里史,或又稱Lal […]

平埔族大遷徙 水沙連族群大熔爐

編按:近年來埔里地區平埔族群文化復振與正名運動興起,還是有很多鄉親,不太瞭解埔里的人與土地,與平埔族群有很深的淵源,本刊特別邀請報導文學家、著名文史工作者鄧相揚老師,為鄉親們說明埔里平埔族遷徙的歷史,而更完整的內容,將收錄在埔里鎮立圖書館出版的《文化手曆》一書。 文/鄧相揚 摘要整理/柏原祥 埔里被學術界譽為「臺灣民族的基因庫」!為臺灣族群最多元的地區,各族群的文化在此相互輝映,若以世界的宏觀視之,也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將近200年前,中部平埔族群避戰亂與和侵擾,尋求一塊「烏托邦」,陸續遷徙至水沙連地區膏腴土地,造就埔里多元樣貌族群文化,土生土長的埔里人,約有一半以上有平埔族血統,在地的文化,處處隱含平埔族群的因子,這段「他鄉變故鄉」的故事,深深影響埔里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 ※大遷徙前的平埔族群 台灣原住民與平埔族群屬南島語族,分布區域北起臺灣,南抵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 […]

埔里鎮寶回娘家 鎮圖重現日治時期日興商店場景

【記者陳義方/埔里報導】近年致力發掘保存地方文史資料,並持續推動「埔里鎮寶回娘家」計畫。今年喜獲旅居台北達40年的謝文堯先生,捐贈珍貴的謝家近百年的「日興商店」舊照片影像與生活用物一批,特於埔里圖書館四樓埔里文庫,再設立「日興商店特藏區」來保存展示這批珍貴的埔里鎮寶,訂11月2日正式啟用,並由埔里鎮長周義雄頒贈感謝狀給謝家代表謝文堯先生。 埔里鎮長周義雄指出,日昭和4年(1929年)出版印行的《臺中州商工人名錄》裡,收錄能高郡埔里街管內營業稅繳納超過五十圓的商店行號約73家,其中在「糖粉肥油雜貨」類項下登錄有「日興商店」,開業所在地為「埔里一六五番地」(舊埔里第一市仔口),營業項目包括白米、酒、煙草、雜貨等零售,負責人為謝旺、葉氏樹蘭(埔里雙寮庄人)。 戰後不久謝家轉往北部發展,遷離埔里故鄉近40年。民國100年埔里舉辦三獻清醮活動,「日興商店」後裔謝文堯先生返鄉參加,在埔里南柱參觀由埔里 […]

宗教融合不分你我 噶哈巫慶大湳農村重劃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噶哈巫族大湳部落農村社區重劃,十一日工程圓滿謝土,儀式當中,族人不分宗教、聚落,在湳興宮文、武轎祭拜隊伍帶領下,穿著傳統服飾隨同遶境,耆老們還吟唱古調祝福大湳部落,一路有如過年,洋溢著節慶氣氛。 大湳部落是埔里鎮「眉溪四庄番」,這一場活動,鄰近的守城、蜈蚣、牛眠等噶哈巫族傳統部落的居民也共同來參與,昨日天氣非常的酷熱,耆老們穿著傳統服飾,慢步繞著重劃區行進,堅持著每條道路都要留下足印,花了約一個半小時走完。 大湳部落過去道路狹窄,汽車難以不易,上九二一地震後,很多土埆厝、磚房農舍倒塌,另外許多塊農地歷經數代,持有人數眾多,改建要徵求所有人同意蓋章,難度相當高,透過社區重劃,增加建地,拓寬道路,程序較為簡單,也能賦予社區嶄新風貌。 但另一方面,重劃也有可能加速族群文化流失,噶哈巫青年潘正浩表示,重劃對環境改善是好的,但是目前大湳部落還有一定程度的親屬關係,但重劃後將會 […]

文史家鄧相揚出新書 探索台灣平埔族奥秘

【柏原祥埔里報導】人類學作家鄧相揚日昨於埔里鎮立圖書館舉辦《台灣平埔族、生活文化之記憶》新書發表會,鄧相揚表示,新書資料來自日本天理大學,日本人保留許多平埔族文物,這本書有助於補足台灣平埔族學術研究欠缺實證的區塊。 台灣平埔族俗稱「熟番」,包括噶哈巫、巴宰、道卡司、凱達格蘭等族,原本保留自身獨特的語言文化,但大批漢人移墾,多數居住在平地的平埔族人逐漸漢化,語言、文物流失,日本殖民時代,來自日本的學者採集大量的文物與資料,反而保存珍貴的原始文物。 鄧相揚表示,位於日本奈良縣的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博物館),在一九三六年成立,為了宣達天理教,考察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包括台灣漢人與平埔族人的文化在內,其中平埔族巴宰、西拉雅文書與文物高達四百多件,長久以來未經整理,相當可惜。 本身是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的鄧相揚,前往日本演講期間獲聘為研究員,與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等學者進行文書、文物的整理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