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位於愛蘭台地的愛蘭教會,已有148年的歷史,創堂之初,有一塊「禮拜堂」的木匾因蟲蛀腐朽而卸下,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梁志忠與小組成員做文物普查時發現木匾置放於四樓倉庫,文物經過木工老師傅搶救,回覆了原貌,教會將擇日重新掛上。(上圖:愛蘭教會保存的老照片可看到該塊掛在大門上方的「禮拜堂」木匾。(圖/梁志忠提供)) 梁志忠等人執行縣文化局宗教普查計畫,在愛蘭教會倉庫發現的木匾額可能有百年歷史,來自台中豐原地區的巴宰族群約200年前移居愛蘭台地後,受到清末西方傳教士傳播福音的影響,改信基督教,早期沒有地方蓋教會,借族人房舍當「禮拜堂」,該中文字木匾係樟木所製作,長120.67公分、寬50.6公分、厚度3公分,就是掛在族人房舍大門上,是見證基督教來台宣教的珍貴歷史文物。 埔里鎮氣候潮濕,加上年代久、蟲蛀等因素,木匾出現風化蛀朽的現象,若不加緊搶救,恐怕很快成為木屑,梁志忠在徵 […]
Tag Archives: 巴宰族
【李瑞源埔里報導】6月5日午后,埔基長照中心六樓,悠揚的樂音緩緩流瀉而出,熟悉的老歌手用歌聲將整個時空頓時拉回到過去:「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就在這樣的懷舊氛圍下,為「船山大戲院」揭開今日表演序幕,而演出這場戲的人竟然是74位暨大大一國文課的學生。在指導老師林鴻瑞與李瑞源積極奔走策畫下,透過看戲,締結了與社區長輩、機構長輩們的緣分。 這群學生經過半年來閱讀船山故事集與實際走訪船山社區之後,分成12組,各自選擇想表現的主題和形式來創作。最後這些改編的故事再回到社區裡與長輩們共享交流,則是回饋的表達,意義格外深遠。 船山創作成果發表會,特別安排由劉璦瑋團隊創作的《埔里暨憶:瑪麗亞產院》作為開幕片,一方面是向埔基草創時期的孫理蓮宣教士致敬,另方面感謝埔基長照中心慷慨提供大型場地和行政資源協助。同學們認真拍攝影片的內容品質,更受到長照中心林文堂副主任的讚賞肯定:「這支影片真的拍得 […]
【唐淑惠埔里報導】「ita ita dadua taki tai tulala…(咱大家來看花…)」愛蘭國小四年級教室傳來一陣陣悠揚的古調,那不是別的地方的歌謠,正是在愛蘭台地這艘船上傳唱了快兩百年的巴宰歌謠《賞花歌》。愛蘭國小從107學年度生命教育課程內,第一次融入巴宰族文化課程,之後計畫以愛蘭台地所在的「船山文化」做為校本課程,每周至少規劃1-2節課。 巴宰族是平埔族群的一支,久居苗栗鯉魚潭與埔里愛蘭地區。除了定期舉辦牽田走鏢的傳統新年外,巴宰族長期從事文化和族語復振,更多次獲得教育部原住民族文學獎,這次參與教學的巴宰族長老潘英傑、潘文輝與潘美珠,都是依靠兒時記憶的苦力自學,對於語言保存不遺餘力。除了族語課程外,愛蘭國小也透過暨大人文學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水沙連人社中心的媒合,在這學期導入巴宰文化課程,請各年級填寫需求單,由學生選擇想要上哪一種課程:長老講古、番婆鬼繪本故事、傳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網絡,在愛蘭國小舉辦「船山講古」,邀請巴宰族耆老們說老故事,希望小朋友們瞭解愛蘭台地的發展史,讓故事代代相傳。↑船山講古活動,最後由愛蘭台地耆老謝秀美(右)、潘瓊秀分獲船山故事王的榮譽。(柏原祥 攝) 愛蘭台地從南烘溪遠眺,就像是一艘船,相傳埔里鎮古盆地是個大湖,先民就住在大湖旁的高地,因此愛蘭台地曾發掘了大瑪璘史前人類文化遺址,平埔族系之一的巴宰族,從豐原遷入時,將原部落「烏牛欄」名字帶到愛蘭台地,早期巴宰族是台地主要族群,但隨著漢化,能流利訴說巴宰語的族人愈來愈稀少,連帶老故事也愈來愈少人傳述。 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網絡為讓下一代知道船山先民遷居開發的故事,邀請愛蘭耆老謝秀美、蔡金惜,鐵山李秋蓉、朱彩雲,教會潘初枝、潘瓊秀,梅村陳文富、林博一等耆老至愛蘭國小講故事,耆老們講先民如何用魚筌捕魚,為了籌措嫁妝,賣一隻豬便能娶一位媳婦入門,瑪麗亞生產院與原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素有民族大熔爐之稱,平埔族、高山族、客家族群、漢民族都在此生活,無論從語言、工藝、食物,處處可見各族群遺留的文化軌跡,有些聚落迄今仍保留古地名。↑上圖:埔里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圖為噶哈巫年祭中,族人手拉手「牽田」吟唱古調。(柏原祥 攝) 埔里鎮平埔族群包含了巴宰、噶哈巫、道卡斯、巴布薩、巴瀑拉、洪安雅族,於1820年(清道光元年)左右遷徙移入今天的埔里盆地,「埔里」這地名便有學者解釋,是許多平「埔」各社最集中的鄉「里」,因鄰近山區為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生活場域,平埔族群聚落位置,成了漢人與高山族群間的緩衝。 從崎下往愛蘭台地行駛,可見到巴宰族群馬賽克拼貼,上面拼著Auran、Alisai兩字,埔里「愛蘭里」,舊稱「烏牛欄」,即平埔族巴宰族的「烏牛欄(Auran)社」(原居於台中豐原)移居於此,有住在水邊的意思;Alisai音近阿里史,或又稱Lal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公所「鎮長周義雄歡迎您」電子看板破壞烏牛欄橋石碑史蹟,縣府文化局官員、南投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文史工作者等代表至現場會勘,初步認為有文化資產保存價值,應提報列管,才能作後續細部修復。 埔里鎮愛蘭台地原是巴宰族人聚落,約莫在清朝道光年間(西元1820年),從台中豐原遷移至有「船山」之稱的愛蘭台地,並將原部落「Auran」(音譯為烏牛欄)名字,帶來新天地,當地的教會,甚至在1930年日治時期落成的吊橋,都是以「烏牛欄」來命名,「烏牛欄」這3字,對於巴宰族人及埔里族群開發播遷歷史都有重大意義。 但埔里鎮公所運用聯勤司令部睦鄰經費,架起鋼骨,在愛蘭橋頭興建大型電子看板,遮蔽烏牛欄吊橋石碑史蹟,甚至固定看板的鋼樑直接釘入碑面,因史學家翻遍愛蘭台地,只剩下這座能證明埔里巴宰族群遷移的史蹟,另二二八事件的烏牛欄之役,台中青年軍的二七部隊也在此地與國民政府軍對戰,在近代史上也有重 […]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公所在愛蘭橋頭蓋電子看板,破壞「烏牛欄橋」史蹟,南投縣巴宰族群代表至現場勘查,對埔里鎮公所破壞在地族群文化史蹟,表達無比心痛,並要求拆除醜陋的電子看板,要讓烏牛欄部落地名重見天日。上圖:「埔里鎮長周義雄歡迎您」電子看板釘烏牛欄橋石碑引發公憤,巴宰族人代表潘英寬(右)、潘文輝(左)舉「倒讚」抗議。(柏原祥 攝) 埔里鎮公所在愛蘭橋頭設立「埔里鎮長周義雄歡迎您」電子看板,遮檔超過80年歷史的「烏牛欄橋」石碑史蹟,支撐看板的鋼樑更是穿進碑面,讓地方文史工作者鄧相揚、簡史朗等人相當惋惜,痛批此舉藐視歷史文化資產,是埔里鎮民共同損失。 「烏牛欄」這地名發音來自巴宰語Auran,係平埔族系巴宰族「烏牛欄社」(原居於台中豐原)移居於此而命名,國民政府遷台後,當局認為烏牛欄發音不雅,音似男性生殖器,改名為「愛蘭」,並拆除位於虎頭山的神社、日式官舍等歷史建築,巴宰協會總幹事潘文輝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