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國內市佔率最高的包裝水品牌「多喝水」,2012年計畫擴廠,向南投縣政府申請農牧用地變更工業用地,原先承租農戶申請續租受阻,引發財團與政府聯手,「農地不農用」的爭議,消費者發起抵制行動,群岳企業曾發佈聲明,決定停止投資設廠方案,但有農民發現,近日土地鑑界及仲介人員頻繁出入內埔農業區,瞭解之下,發現業者非但未撤除設廠案,還向農友提土地補償方案,藉此取得承租權,擴廠計畫似乎在暗中進行。 內埔農業區是埔里鎮重要的茭白筍及蔬菜生產區,此地的「玫開四度」食用玫瑰園,曾協助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以「荔枝玫瑰」麵包,奪下世界麵包大賽冠軍,農民強調此地農戶多世居,早在國民政府來台前,就開始運用當地的天然地理環境耕種,即使納編縣府後,地目仍屬農牧用地,2012年縣長李朝卿主政,農民向縣府申請續租被駁回,才發現農地租給「多喝水」包裝水工廠,引發優質農地不農用,反而生產有環保爭議瓶裝水的議論,消息 […]
Tag Archives: 內埔一分田
吳宗澤/專題報導 友善耕作的農友田區蟲鳴鳥叫,他們也是地方環境的守護者,如果友善耕作能提高收入,農民自身健康也保全,更深的一層涵義是他代替眾人管理眼下這片荒蕪的土地,讓它生機蓬勃,這不只是他個人的事,而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眾人的事。 「為何有機、友善這麼好,種的人這麼少?」實際參與農作,穀笠合作社成員發現,農民想做友善這件事需要有人陪伴,多數農民難以承擔友善耕作可能帶來的風險,比如產量品質不穩定、通路退貨,這樣的風險阻擋著友善的道路,沒有陪伴同行難以持久。 過往產銷不透明,消費者不識生產者,又只喜歡吃便宜又漂亮的作物時,這樣的喜好反應在生產端,農民拼命用農藥降低成本,卻也壓榨自己健康、壓榨土地,消費者投入更多金錢和時間吃藥看病,又要花費成本修復環境。 穀笠合作社在埔里存在的目的,是試圖想要去解決當下在埔里所面對的種種問題,這包括了環境生態惡化、農村青年人口外移、老農凋零、農地不農用、糧食自給 […]
青年返鄉務農等於農家樂嗎?讓穀笠合作社青年農民李尚、張森葳告訴你,可能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首先要問,你要去返哪一鄉?自己的故鄉,若家裡還有種田,可能要有心理準備會跟家人吵架,因為長輩不見得樂見你回鄉務農,也不容易接受友善無毒等理念,當你還沒具備一定規模時,他們會認為你一定是來亂的。 如果不是回自己故鄉,可能要面對,第一租地、租房子要找誰,農民可能不會輕易的把土地租給陌生的你,即便他沒有再耕作,第二人生地不熟,跟周邊鄰居關係都很陌生,要花一點時間融入地方,一人在鄉村,不願與周邊的人打好關係,很多事情若需要協助,可能都沒你的份。 初次務農,沒有經驗也沒人帶,常在初期兩三年都要花一筆錢繳學費,讓自己的品質跟產量穩定,年輕人你有足夠的資本撐過這段期間嗎?初期若沒有人脈跟網絡,你的農產品可能賣不出去,面對產銷的問題,可是讓所有農民都感到困擾的。 若自己沒有友善通路,很有可能在傳統市場賤價拍賣,若 […]
引言:斗笠親像山,給農民遮蔭,埔里的山彷若斗笠,護衛著綠水,田水映照著山,友善土地的農民守護著田,土地得到保庇,萬物安心歇息,穀笠合作社相「放伴」的精神,透過農人、青年、消費者三方合作,要讓埔里的土地生機蓬勃。 吳宗澤/專題報導 2012年內埔「多喝水」礦泉水工廠擴廠,農地變更工廠,一群埔里居民、老師跟學生組成了內埔農業後援會,聲援農民、實地訪調,初次認識台灣農業的問題,並逐步瞭解其中的脈絡與可能改變現狀的步驟。 「說破嘴不如踏破鞋」,2013年初,為實際體認農民的心聲,後援會在內埔租地種田,參與的同學們完全沒有務農經驗,一開始說要種沒有農藥的水稻,當地農民認為太不可思議,但同學們表達想要貼近農業,用自然的方式善待土地,農民笑了,向同學們敘述以前沒農藥的時候,要怎麼種,雜草要怎麼娑,插秧、割稻的時候有沒有準備點心,這比慣行農法累多了,但同學們滿懷信心。 想像與現實有差距,還沒下田,成員發現 […]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歷經一二○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在埔里鎮內埔社區所種下的「一分田」,日前歡呼收割,從插秧開始,同學耕種過程不假手他人,與鄰近農友合作訪談,逐步瞭解台灣農業多元的面向與發展的困境。 「多喝水」企業去年為了開發新廠區,委託南投縣政府收回內埔社區部分農地,做為新廠房的基地,引起農業與工業發展兩者間的爭議,事件在公司放棄開發,農民得以繼續承租農地耕種後告一段落,暨南大學一批師生關注此事件,進而成立內埔農業後援會,同學們在農庄內做深度訪談,並拍攝紀錄片,瞭解農村人口結構變化、農村發展及有機農業推展現狀等諸多議題。 這樣還不夠,同學們想要親身做農,向廖姓農友租了一塊地,種下了水稻,堅持不噴農藥的有機農法,當個「傳統」農夫,在社區裡引起居民討論,紛紛獻策,協助同學們種稻。 經過一二○天,遇到蘇力颱風凌虐,秧苗雖倒伏,還是從青轉黃,化成黃澄澄的稻穗,基於善待土地生態的理念,同學們 […]
【記者唐茹蘋/埔里報導】走進籃城社區一間斑駁的老房子,外頭還掛著「籃城好生活」的燈籠,4個因為對社區有興趣的暨大人,為了想為社區多做點事,深入在地農村,選擇在埔里籃城社區落腳,成立工作室。他們共同生活,一起思索社區的未來可以如何延續,即使目前並沒有具體的想法,卻也開始在內埔租用一分公田,為農村生活的實踐開啟序幕。 籃城好生活工作室,共有暨大中文所博士班研究生李怡儒、社工所碩士班研究生張森葳、應光系大5學生吳宗澤、水沙連辦公室職員郭怡君(暨大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畢)四位成員,因為大多為女生,戲稱是「籃城四姊妹」。郭怡君說稍早陳惠民老師開了一門「參與式社區規畫」的課程,共開了3個學期,他們在籃城進行了特色家屋、社區產業及閒置產業的資源盤點,跟社區的幹部一起討論,瞭解社區居民的想像,也讓社區居民瞭解社區產業的價值。 就是因為這樣的因緣,這幾位暨大生才會選擇進駐籃城。郭怡君說就像籃城社區的打拳有百年的 […]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什麼是農業?就在自己的腳下」,暨南大學一群學生們,十八日捲起褲管,在埔里鎮內埔農業區插秧,他們要親身體驗,瞭解農民的甘苦,同學們還認真排班,決定以無毒農法照顧秧苗,預計七月收成。 去年埔里鎮內埔農業區發生生產「多喝水」瓶裝水的群岳企業,與農民爭農地的事件,工業發展與農業未來的爭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暨大一群學生們組成內埔農業後援會,闡述「農地農用」、「農業優先」「保護農民」的理念,事件暫時平息後,學生認為應長期「蹲點」,以實際行動參與,深入瞭解台灣農業發展的問題與困境。 同學們先集資,向內埔廖姓農友租了一分地水田,這塊水田正好位於守城份大圳旁,經過多次討論後,同學們認為水稻是台灣最大宗、也最具代表性的糧食作物,號召全校同學們一起來種稻,由於節氣已進入驚蟄,種稻時節已晚,,埔里訂不到秧苗,同學們至草屯地區載來新綠秧苗,十八日趁著天氣陰涼,清晨五時起床來個大早,清晨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