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休睏/報導&圖片提供】台灣文壇中著名的文學評論者兼「馬華作家」黃錦樹,出生馬來西亞柔佛州,自1986年來台留學,並於1996年進入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長居埔里已超過二十個年頭;長期深耕「馬華文學」的黃錦樹,不論是在文學評論、抑或小說創作上,皆擁有極其豐碩的出版成果與資歷。這位歷經過多次「文學演講」的評論家/小說家,終於在八月六號當天、首次於家鄉「埔里鎮」的獨立書店舉辦講座,地點為「籃城書房」,舉行一場名為「故鄉的雨:從《烏暗暝》到《雨》」的主題演說。 這場由南投縣文化局主辦的文學講座,是縣府為推廣「玉山文學獎」的徵稿宣傳,設計出名為「閱讀的自在」之系列文學演講;當天於籃城書房舉辦的,即是該系列主題的第二場講座。擔任該場次演說人的黃錦樹,自大學以來便積極投入文學創作,並在1993年以短篇小說〈落雨的小鎮〉榮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推薦獎」(可類推為該文學競賽的第二名),開啟了 […]
Tag Archives: 作家
【埔里訊】第十八屆南投縣文學貢獻獎得獎名單揭曉,由埔里鎮作家、畫家潘樵(本名潘祈賢)獲得,潘樵對工藝、生態及文史等方面投入,活躍於南投的藝文圈,曾經出版50幾本著作,且多次獲獎。 潘樵本身文史、生態科班出身,他讀的是電子,但因對藝文熱愛與堅持,創作能量豐沛,曾擔任第一屆埔里圖書館駐館文學家、第一屆國姓鄉駐鄉作家、出版埔里鎮第一本客家專刊《埔里客家》、完成魚池鄉第一本 村史《發現五城》等等,這一、二年還協助南投文化局首開先例在臉書上開辦網路寫作班。 潘樵自認為或許自身非科班出身的背景,反而創作過程中更能隨心所欲、不受限制,於是從新詩、散文、文史報導、旅行書寫到最近的生態文學,隨著時空的轉換,書寫內容及風格也不斷地改變。特別是近幾年來的 旅行及生態創作,都是必須經過實地的踏查與冒險才能完成,過程備極艱辛,所以受到評審們高度的肯定。 從高一第一篇文章發表在「南投青年」刊物至今,將近40年的時間, […]
【記者林子婷/國姓報導】曾被稱為「文化的沙漠地帶」的國姓鄉,自九二一地震後,為提振當地的產業與文化觀光,便開始注重鹿神祭、社區大學等文化培育工作,相關的文化團體亦陸續成立,積極地為國姓鄉的發展而努力。此次在鄉立圖書館詹弘立館長的規劃之下,首開先例,特別舉辦「駐鄉作家」的活動,旨在為國姓鄉創造更多的機會及可能。此活動將聘請文藝工作者潘樵來擔任首屆的駐鄉作家,雖然潘樵不是國姓人,但在南投縣內唯一以客家人為主的鄉鎮國姓鄉,具有客家籍身份的潘樵也可說是與當地有所淵源,由潘樵擔此駐鄉作家,大家樂見其成。 潘樵表示,文學、藝術、旅行及生態觀察是他生活中的主要興趣,參與文化活動他是「樂在其中」。截至目前,潘樵曾經擔任過文化局文藝創作班的指導老師及埔里鎮立圖書館的第一屆駐館文學家,亦出版過《采風隨筆》《感動來自土地》《蛙現台灣》《水沙連紅茶》《台灣尋櫟記》《因為旅行,在台灣遇見美麗》及《阿彌 […]
【林子婷埔里報導】說埔里是臥虎藏龍的寶地還真不錯,於埔里嘉陽動物醫院對面的靜江足體養生坊老闆江南,本名已富含文學氣息,再進一步聊天竟得知:江南曾在2004年12月時陸陸續續以《王者之王》全套11本曠世巨作熱賣全台。 就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章雲」與九把刀同時在小說台上登場,九把刀以單元型小說創新天地,而章雲以連集、動輒百萬字的長篇奇幻文學縱橫市場。最後甚至轉戰國外市場於香港及泰國,更在泰國成功登上奇幻類翻譯小說銷售冠軍長達一年的時間! 江南表示,文章創作的契機是因為「網路」開始流行,從前不敢動筆是因為小說看多了,總會心癢癢、手癢癢,不過礙於字醜,最後總是落得「欲動筆卻還休」的情況。但是,時也、運也、命也,該是你的就是你的。江南說,在猶豫是否動筆作文後不久、網路時代來臨,字醜,哎呀、不要緊,由鍵盤代筆;寫不寫文章、哎呀!順理成章。 江南說,其實一開始的筆名是「雲開飄浪子」,希望心靈澄澈 […]
【埔里訊】埔里是台灣知名的藝術小鎮,鎮上的民眾要親近藝術的機會是隨處可得,因為許多機關團體都設置有藝廊的空間,市街裏的店招也常見藝術家的書法字,店裏的牆面還有藝術家的彩繪,甚至是學校的工友、送信的郵差、值勤的警察以及市場的小販,也都有可能是深藏不露的藝術家,因此所謂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在埔里早已不是口號,而是埔里人現實生活的一種寫照。 位於埔里鎮公所左側路口的「四季麵館」,雖然成立至今才4年多,但是負責人許美玲、許美珴兩姐妹對於健康的堅持以及衛生的要求,讓她們的麵館深受消費者的好評,曾經是天下雜誌介紹埔里專刊中特別推薦的店家,是埔里市街優質的小吃店之一。 潘樵是埔里知名的藝文工作者,曾經擔任埔里鎮立圖書館第一屆駐館文學家,已出版50本書,作品曾經榮獲金鼎獎與南投縣文學家作品集的肯定。去年,潘樵與大埔里觀光發展協會合作,舉辦「在旅行中遇見藝術」的活動,成為埔里地區第一位進駐民宿的藝術 […]
【柏原祥埔里報導】人類學作家鄧相揚日昨於埔里鎮立圖書館舉辦《台灣平埔族、生活文化之記憶》新書發表會,鄧相揚表示,新書資料來自日本天理大學,日本人保留許多平埔族文物,這本書有助於補足台灣平埔族學術研究欠缺實證的區塊。 台灣平埔族俗稱「熟番」,包括噶哈巫、巴宰、道卡司、凱達格蘭等族,原本保留自身獨特的語言文化,但大批漢人移墾,多數居住在平地的平埔族人逐漸漢化,語言、文物流失,日本殖民時代,來自日本的學者採集大量的文物與資料,反而保存珍貴的原始文物。 鄧相揚表示,位於日本奈良縣的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博物館),在一九三六年成立,為了宣達天理教,考察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包括台灣漢人與平埔族人的文化在內,其中平埔族巴宰、西拉雅文書與文物高達四百多件,長久以來未經整理,相當可惜。 本身是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的鄧相揚,前往日本演講期間獲聘為研究員,與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等學者進行文書、文物的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