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青年陳新豪的生態有機農業夢 愛新知 愛分享 就是堅持要有機

埔里陳新豪

陳新豪自家農地裡的蔬果雖無噴灑農藥一樣長得很好。(唐茹蘋攝)

【記者唐茹蘋/埔里報導】一個對事物充滿好奇且喜歡玩實驗的人,往往熱血且充滿熱情。埔里青年陳新豪因發現家裡種的芒果只開花不結果,經長時間的蒐集資料發現氣候變遷,讓他產生危機意識,經過多年外出工作的磨練經驗後,決定走自己的路,返鄉發展延續自己有機農業的夢想。
68年次的陳新豪畢業於南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在校期間並長年在電子系器材室打工並兼任教授的研究助理,對電子的整合研發運用得心應手,不但會維護電腦軟硬體,電子商務、機械製圖、辦公室軟體應用及其他專業證照也有10張。畢業後陳新豪在南崗工業區早期傳統產業的百大,做海運船繫具的台鍛公司做倉管,由於能將所學應用

在工作上,深獲公司高層青睞。但長年累月的工作加班,陳新豪發現公司退休的主管因忙於工作賺錢無法兼顧身體健康,雖有高額的退休金卻也無福消受。這也讓陳新豪反思諸己,興起想要有個健康及長久的事業,且能回鄉就近照顧父母的念頭。

埔里陳新豪

陳新豪在自家農田裡挖了生態池復育各類生物,讓自然生態平衡。(唐茹蘋攝)

陳新豪形容自己熱血、喜歡服務,也喜歡帶小朋友參加公益活動。雖有一個生態有機農業的夢想,陳新豪卻沒有做農的經驗。陳新豪先到台中向上市場學賣菜,後來甚而在台中市貿附近頂了一家複合式餐飲店賣素食,深獲工業區一些粉領上班族的喜愛,但因規模不大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後來也結束營業。
堅持生態有機農業一直是陳新豪不變的夢想。陳新豪回到埔里後成立了「埔里蔬菜產銷班第52班」擔任班長並加入台灣之心大埔里有機聯盟,推廣生態有機無毒農業,希望讓這裡的農友從慣行農法改為有機農法。他也影響爸媽從事有機農業,只是後來卻發現種出來的菜卻賣不出去,缺乏行銷通路與管道。陳新豪於是再前往西螺果菜市場驗證交易專區,與來自台灣各地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有機農場夥伴合作,希望能在西螺果菜市場成功打造台灣第一個有機蔬菜批發市場。同時前往台南官田友善大地有機蔬菜流通分裝場工作並進行復育水雉的計畫。
從賣菜、做菜,一直到拓展通路的經驗,陳新豪說這是在完成自己「完整的學歷」。雖然這些經驗從外面帶回來很多的農業資訊,但自己沒有親自做農的經驗,在執行上似乎就是有困難。陳新豪回到自家的田裡開始操持農事,他把家裡挖了好幾窟生態池,並推動保育魚種、蛙類復育、種上水生植物營造生態,說是只要生態平衡,蔬菜就自然能長得很好。
新豪還是馬不停蹄的到各處上課吸取農業資訊,他還是不停的分享他的有機農業夢,以及「生態筊白筍綠色保育計畫」。

異族聯姻! 輔仁大學畢業生陳小萍 為愛嫁布農族青年馬賴 

武界馬賴

馬賴取構樹皮做材料予陳小萍製成背袋,夫妻二人協力同心。(何其慧攝)

【記者謝春波/仁愛鄉法治村專訪】畢業於輔仁大學宗教系的陳小萍,嫁給仁愛鄉法治村國中畢業的布農族青年馬賴,是一個少見的例子,夫婦倆人婚後生活幸福美滿,鶼鰈情深,令人艷羡。

現年38歲,家住在台北市的陳小萍,家境優渥。十三年前,甫從輔仁大學宗教系畢業的她,由導師帶著前往南投縣仁愛鄉的法治村郊遊,她站在進入法治村部落的路口,欣賞法治村的全貌,風景優美,令她心懭神怡,心想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再回到這裡。

陳小萍透過友人的引介,前往法治村篤賴的家住宿,當時篤賴正好不在家,便由馬賴代替哥哥擔任嚮導,帶著陳小萍在法治村內到處認識環境。陳小

萍對於馬賴知識淵博、對山地植物的瞭若指掌,深為折服。

回去後,陳小萍前往花蓮一個社服機構工作,88年9月21日凌晨全省發生大地震,大埔里地區受災最嚴重,陳小萍為表關心,打電話到仁愛鄉給馬賴,倆人因此有了連繫與來往。

    因緣際會結緣
互許終身不悔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陳小萍在花蓮工作的第七年,雙方感情己經進步到論及婚嫁,陳小萍在思考後,決定嫁給馬賴,其間,雖經過一番家庭革命,但是父母親抵不過她的堅持,最後還是答應了這樁婚事。

現年42歲的馬賴,在仁愛鄉法治村種植了約七公頃的有機蔬菜,目前是仁愛鄉農會有機蔬菜班的班長。陳小萍則在埔里鎮的台灣世界展望會上班,倆人各有專長,展現出學歷不是差距,需要的是智慧與勇氣。

爆肝不再來 竹科新貴返鄉種田

黃國峰

曾是竹科新貴的黃國峰,返回北港村種無毒稻米,並自行碾米。(柏原祥攝)

【柏原祥國姓報導】竹科工程師只能當新貴嗎?不,還能下田當農夫,曾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的黃國峰,經歷過公司分紅、爆肝與無薪假,他決定回到國姓鄉北港村與父親種稻,要將北港村打造成無毒米鄉。

學資訊工程的黃國峰,畢業後就至竹科上市記憶體公司當工程師,當台灣電子產品出口暢旺之際,就像其他竹科新貴一樣有優渥的分紅、年終與薪水,但在韓國、中國大陸高科技業競爭下,無薪假、熬夜、輪班都遇上了,身體變差,讓父母擔心不已。

國姓冷泉米

黃國峰(左)向清流部落農夫林慶楨學習種稻。(柏原祥攝)

父親黃木森曾是建設公司廠長,選在北港村退休,看到一臉病容的兒子便說:「回來跟我種田吧,再怎麼樣,耕作一定不會餓死」。黃國峰沒想太多,帶著妻兒從北部返鄉,無塵衣換成農裝、斗笠、雨鞋,精密的DRAM生產線經驗,應用至碾米廠,農夫的新生活啟動。

黃國峰說:「或許我不懂做農,但我願意學」,仁愛鄉清流部落的農夫為師,農改場的專家是顧問,找休耕達七年多的農地,自己鑿井找水源,種植台稉九號稻米。黃木森說,北港溪的水源來自無污染的合歡山區,流經惠蓀林場,這裡無污染,適合種植有良心的無毒稻米,北港村成為西部的無毒米鄉可以期待。

冷泉米

黃木森、黃國峰父子的無毒稻田裡,常見蜻蜓駐足。(柏原祥攝)

高科技廠歷練並未放空,父子倆再斥資五百萬,打造自己的碾米廠,精選台製碾米、拋光、彩色機等設備,精簡加工流程,低溫儲放新米,黃國峰認為,一般碾米廠稻穀來自四面八方,無毒、有機、慣行的全混在一起,消費者很難辨別,為了市場區隔,讓消費者吃最健康的米,這投資是值得的。

見到兒子勤奮的工作,六十八歲的黃木森欣慰的說,大家都把小孩送到大都市功成名就,但我只盼望孩子健康生活,種稻跟做DRAM沒什麼好壞之分,鄉間很需要年輕人帶來刺激與改變,共同打造富麗的農村。

埔里青年林仕閔改行務農 採微生物種出美味蕃茄

林仕閩的蕃茄

林仕閔以綠生農法守護一甲蕃茄園。(唐茹蘋攝

【記者唐茹蘋/仁愛報導】72年次埔里青年林仕閔,在仁愛鄉南豐村租了一甲地種植無毒蕃茄,5年來從慣性農法改用綠生農法,並使用微生物抗菌,種出來的蕃茄不但根部健康,果實較甜,風味也更好。

5年前,原本對農業完全沒概念的林仕閔,回鄉後先跟媽媽學習怎麼務農,同時向其他人請教種植無毒蕃茄,現在也成了蕃茄達人。而本來在台中安親班工作的姊姊,以及在電子公司上班的姊夫也回來幫忙,三個年輕人共同經營一甲的蕃茄園。

林仕閔說,當農人其實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得面對作物的蟲害問題,尤其是青枯與萎凋,而最辛苦的就是每當收成時每天早上4點半就得出門。

埔里成功里種瓜得瓜 輝映相扶持有機成行

楊創發、鄧秀香夫妻

楊創發、鄧秀香夫妻,攜手打造「有機幸福」。(林子婷攝)

【記者林子婷埔里報導】位於埔里鎮成功里的種瓜、得瓜有機農場。「種瓜、得瓜」,雖說是老天的恩賜,還得順應天時,因此種瓜得瓜,還不是「有種就有得」,更要有堅定的心,用愛心耕耘,才能帶來健康、與大眾分享豐碩的果實。

台灣之心有機農成員的楊創發與鄧秀香夫妻,經營種瓜有機農場,幾經梨山、太平、國姓等地輾轉,奮戰十幾年的有機產業,終在埔里鎮成功里「落地生根」。 鄧秀香表示,初於梨山種梨時,夫妻二人以慣行農法種植,果園一年噴二十幾次的農藥,一家四口一年幾近有八個月的時間都生活在毒氣中,害怕兒女受農藥汙染的情況下,丈夫因過於疲勞而健康響起了警鐘。

彭新決

彭新決帶領埔里報導創辦人何其慧參訪農園,講述自然農法。(林子婷攝)

幸於82年在看了雷久南博士的《身心靈整體健康》一書後生活有了轉機,兩人開始改用有機肥、以砍草機除草、用微生物代替農藥。夫妻二人亦經姜淑惠醫師建議,開始種植小麥草,以自然療法調養,並經低溫乾燥後,製成易於保存的麥苗粉。

有機農法雖困難但踏實,農場主人彭新決有感而發,當初要為農場取名時,慈心有機的師兄建議:農場位於種瓜路,比鄰種瓜農場,有了種瓜的耕耘才有「得瓜」的收成,不如取作「得瓜農場」,成為村莊中別具特色的「種瓜、得瓜」有機農場。

這些有機農友共同表示,雖然有機種植的道路辛苦而漫長,但為了愛護土地、顧及眾生健康,一切都值得。希望民眾珍惜食糧、支持台灣在地有機農業。

退休種植咖啡享田園樂 張文烈生活充實樂趣多

張文烈種咖啡

張文烈班長八十歲的岳母,專程從苗栗南下享受採豆樂。(張文烈提供)

【記者林子婷埔里報導】就讀中央警察大學畢業後,曾任台中港務消防隊副隊長的張文烈,五十五歲就退休,目前以種植咖啡為樂,他說:「我要趁還有力氣,享受田園樂生活。」

退休後,張文烈曾至古坑買一棵咖啡樹,半年後恰好買到水頭里東潤路78-7號390坪的土地,因土地上無植披,張文烈順手種下那一顆咖啡樹,沒想到卻出乎意料,這棵咖啡樹開枝散葉、茂盛非凡,張文烈老驥伏櫪,從一棵咖啡樹開始了埔里產銷班張班長的「傳奇」。

張文烈表示,既然已決意要培植咖啡豆,便應該充實自我知識、多方學習,便至農會產銷班學習。本著熱心及對咖啡的熱忱,張班長於兩個月間號召夥伴以21個班員、16公頃的土地組成了咖啡產銷班,而自家園內的咖啡樹也從1顆咖啡樹增加到1200顆。

埔里農會特地邀請台大園藝系王裕文教授授課,張文烈指出,學習之路不難走,只要「想學」,處處都是資源,因此不論開課地點是屏東還是台東,他都以身作則,「立馬」行動。

張文烈表示,學習進駐退休生活,生活樂趣多,現於每週六晚上在指紋市集與各位分享埔里咖啡,不僅分享咖啡還分享生活,他太太每到了咖啡豆要收成的季節,老遠把住在苗栗八十歲的老母親都特意南下來採豆樂,學習不但能成就專業、更能深刻體會樂趣所在。

放棄高薪回鄉經營茭白筍 機械碩士劉佐龍奮鬥成功

劉佐龍

擁有碩士學歷的劉佐龍返鄉種植茭白筍,得到許多人的肯定。(廖家熹攝)茭白

【廖家熹埔里報導】擁有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的劉佐龍,放棄日商工程公司優渥薪水,返回埔里家鄉種植茭白筍並經營「水水春耘」民宿,提倡益生菌無毒農法,讓他生產的茭白筍通過履歷驗證成為全國第一家供應日系超商。

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碩士畢業的劉佐龍,堅持保護水資源,採用無毒農法,規劃生態池,在社區圳溝設置水力發電機,供給茭白筍冬季照明,設置有機堆肥場,改善雞糞肥臭味,保護大地的環境。
他所帶領的埔里鎮蔬菜產銷班第八班,全國第一個通過茭白筍生產履歷驗證,供應日系超市頗受歡迎。

提倡益生菌農法 降低成本又環保

五年多前,劉佐龍的父母相繼意外過世,他繼承農地將農場改名為「春耘」,參加農委會舉辦的漂鳥營和築巢營,由於他精通日文,於是前往日本公費見習益生菌農法一個月,返國後,他以益生菌代替農藥防治茭白筍鏽病,人工撿拾福壽螺卵,以田地裡的天然湧泉帶走病害,相當成功。

劉佐龍提出農村改造計畫,運用自身機械專長,在圳溝串連水力發電機,降低成本又環保,未來他也計畫設置堆肥場,運用益生菌讓廚餘、雞糞自然發酵,減低農民化肥用量,也減輕社區蒼蠅、異味等公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