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換肝留德澤給新世代 生命禮儀師之師陳義正病逝

埔里陳義正里長

埔里知名禮儀師講師陳義正病逝,他生前設計的授課教材,成了他人生終點的真實範本。(柏原祥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他是生命禮儀師的老師,就連人生的盡頭,也堅持要走得灑脫、圓滿」埔里鎮知名的禮儀師陳義正,培育無數喪葬從業人員,肝癌末期自願放棄換肝,跟醫生說好肝應該留給年輕病患,並自行設計訃文,叮嚀親人不鋪張浪費,地方人士,陳老師座右銘是「服務人群是最快樂的享受」,為埔里留下德澤,一生過得精彩,就連身後事都還在為他人設想,是美德仕紳的風範。

陳義正曾在佛光大學、全國社區大學、南開技術學院擔任生命禮儀教師,他的嗓音低沈渾厚,曾擔任3屆清新里里長、調解委員、埔里高中、大成國中家長會會長、犯保協會志工、多間廟宇的主委、經理或顧問,對地方人事無比熟稔,掌握喪禮的情緒功力獨到,可說是大埔里地區最搶手的司儀,他肝癌末期仍參與地方公益活動,精神鈌鑠,聲音宏亮,讓許多地方人士震驚,「咱耶陳老師、里長伯,那耶熊熊走了」。

埔里禮儀師陳義正

陳義正(後)生前擔任多所院校的禮儀講師,他講究喪禮不鋪張浪費,結合時代演變,他自己的喪禮也交代比造辦理。(柏原祥翻攝)

「我的父親發現罹患肝癌5年了,只要聽到可以服務眾人的事,即使昨日才剛做完肝臟栓塞手術,爸爸今天一樣挺直腰桿做個稱職的禮儀師」陳義正兒子陳浚珽透露。他還指出,父親完全不避諱民間忌諱,將自己當成往生者活教材,要學生以他為範例練習喪葬流程,一年多前,父親似乎有感應到來日不多,親自設計訃文,挑自己喜愛的照片,臚列生平記事,召集子女們說:「以後就用這張吧,我準備好了」。

發現罹患肝癌後,醫生評估陳義正適合換肝,告訴家屬手術成功率很高,但陳義正卻婉拒了,理由是他以經六、七十歲了,再活也沒多久,不如把肝臟留給「肖年耶」,這樣生命的光亮能持續更久,更有再生的意義,家屬遵照他的意思,不做積極療法,直到今年5月20日,走向人生的盡頭。陳浚珽哽咽的說,父親選這天冥冥中似乎要告訴親人「我愛你」。

埔里禮儀師陳義正

陳義正(右)生前是禮儀師的老師,他不僅授課勤奮,也推動殯葬文化改革運動。(柏原祥翻攝)

不僅是個稱職的禮儀老師,陳義正也重視社會教育與地方公益,曾爭取高中、職聯招設立埔里考區,考試完的七月中旬,在埔里孔子廟舉辦成年禮儀式,他曾經當選「全國特優里長」,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獲得李登輝總統表揚「八德獎」,過去埔里無血庫,調血要遠至南投市,急症病患病情往往延誤,陳義正推動埔里捐血站,但也因為至自身胃疾輸血,而感染C型肝炎,可能因而誘發肝癌。

陳義正不以為意,認為活著璀璨,謝幕身段優雅,即使最後一口氣,也要盡力慈善公益,他的女兒們表示,爸爸身後事還為大家設想,不想給孩子們太多麻煩,交代喪禮一切從「簡與儉」,五子哭墓、孝女白琴、電子花車都免了,他親自挑了一張穿著西裝最喜愛的照片當會場主照,希望親友記住他帥氣的身影。

埔里禮儀師陳義正

陳義正是埔里頗具知名度的司儀,他的嗓音沈穩,主持風範獨到。(柏原祥翻攝)

陳浚珽表示,半生從事禮儀師,父親並未特別交代誰來主持他的喪禮,他生前擔任講師四處講課,教導後輩如何充實內涵,勝任殯葬主持儀式,6月2日是他的追思會,設立靈堂以來家族極其低調,但有許多親友遠道而來告別,並告訴孩子,你們爸爸風範讓人懷念,他總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在過,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後代「生命有終、愛無句點」。

陳義正里長獲獎

陳義正曾獲全國模範里長、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並獲得總統李登輝頒贈的八德獎,他視為人生最高榮耀。(柏原祥翻攝)

埔榮志工廖秀枝 自通鋼琴撫人心

1030417-peo01.jpg

廖秀枝學琴無師自通,常在埔榮醫院演奏,讓院內氣氛更放鬆。(柏原祥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73歲的廖秀枝學琴無師自通,她靠著絕佳的音感,只要聽過的歌曲,幾乎能重新演繹,抓到和弦,讓悠揚的琴聲,流洩在大廳角落,許多病患或醫院員工會駐足聆聽,甚至點歌,隨著音樂節奏哼唱,無論是西洋民謠、台語老歌、日本童謠,都難不倒她。

雖然琴藝精湛,廖秀枝彈奏仍有些原則,她說:「即使是演奏悲歌,節奏還是要編排得輕快些,畢竟醫院內,人們最需要激勵人心的音符」。音樂是共通的語言,也是心靈的良藥,廖秀枝彈琴不看譜,美好的音符信手拈來,培養了不少忠實粉絲,讓病患或家屬對於醫院冰冷的印象改觀,看病緊張的心情也舒緩不少,她謙虛的說,「沒想到老來還有所用」。

廖秀枝去年曾獲得第五屆全國高齡志工菁耆獎,也曾獲得模範母親表揚,院內員工說,她是最認真的志工,也是親切的母親,引導病患,也帶來溫暖。

1030417-peo02.jpg

廖秀枝在埔榮醫院當志工,引導病患或量血壓,她也彈琴,用微笑與琴聲撫慰人心。(柏原祥攝)

 

埔霧公路櫻花之父王海清 獲鎮公所表揚

1030124-peo01.jpg

王海清在自家櫻花苗圃前,接受埔里鎮公所的表揚。(柏原祥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有埔霧公路「櫻花之父」美名的王海清老先生,已高齡91歲,24日早上接受埔里鎮公所頒發感謝狀,日本文學旅遊團也前來探望,王老先生長期步行、自費、搭公車,在台14線埔霧公路種植並持續照顧櫻花,希望能回復日治時代「櫻花林道」美景,南投客運還特別頒贈一張榮譽乘車證,讓王老先生隨招隨停,間接勉勵他成就畢生的志業。

台14線埔霧公路櫻花奼紫嫣紅的美景,總是讓遊客停車下來拍照,而事實上這些櫻花,可不是公家機關種植的,而是王海清「一步一腳印」,花費30多年的歲月照顧養成的,前後累計種下約4680棵櫻花,王海清試圖回復日治時代小時候的記憶美景,他堅毅、不計成本、專注的付出,甚至中風後還是掛念山上的樹苗,拖著蹣跚步伐上山看顧,年事已高需坐輪椅,由第二代女婿繼承志業,持續派工照顧。

1030124-peo02.jpg

王海清在自家櫻花苗圃前,接受埔里鎮公所的表揚。(柏原祥攝)

 

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從雜誌上看到這則故事,遠渡前來採訪,將王海清的事蹟以日文報導,埔里鎮長周義雄前來頒發感謝狀,特別答謝王海清對埔霧公路景觀的貢獻,平野久美子也帶著30多名的日本遊客前來探訪,並與王海清親切的話家常,她說,王老先生的故事在日本傳揚甚廣,日本人特別敬重有韌性的人,許多人聽了故事,特別來到台灣賞櫻。

王海清的女兒說,父親中風行動不便,還是把種櫻花當成生活上最重要的事,居家前的苗圃,種滿了櫻花樹苗,因父親本身是林業機構出身,即使由女婿雇工上山照料,父親仍然會給予專業上的技術指導,女婿載著上山賞櫻,是他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刻。

1030124-peo03.jpg

1030124-peo04.jpg

埔里鎮長周義雄表示,王海清無私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過去無65歲以上老人乘車優惠,南投客運當時還特別送老先生一張搭車無限次數的榮譽乘車照,讓他種櫻花更起勁,遊客們如果行經埔霧公路,趕上花季欣賞美景,也請發揮公德心,莫攀折樹枝,把王老先生的心血帶走。

1030124-peo05.jpg

埔里鎮長周義雄頒贈感謝狀予王海清。(柏原祥攝)

 

一一五歲 全國最老人瑞埔里過世

【柏原祥/埔里報導】全國最老人瑞,高齡115歲的劉鏡寰師父,13日凌晨因心肺衰竭,在埔里基督教醫院過世,她生於清代,祖籍四川,曾裹過小腳,領過14次內政部頒發的人瑞紅包與金項鍊,由於在台至親大多不在了,後事將交由她生前出家的佛光寺及懷恩養護復健中心共同處理。

劉鏡寰在30多歲時出家為尼,法號道永,1899年3月17日出生,祖籍四川省簡陽縣,1965年間到埔里鎮觀音山佛光寺修行,自己定居,3年前因年紀大,山區濕氣重,腳罹患蜂窩性組織炎,行動不便,搬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懷恩養護復健中心接受照顧。

約莫一個多月前,劉鏡寰出現感冒症狀,住院後再度返回養護中心,單食量變少,吞嚥困難,以鼻胃管餵食,11日因拉水便、家上呼吸急促,送至埔基醫院急救,經過三天治療,仍因心肺衰竭而過世,養護中心員工們與劉老師父培養出感情,將為她辦場追思會。

懷恩養護中心主任林文堂說,劉老師父修養相當好,值得向她學習「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她感恩有禮、待人和善,跟照護員及其他病患相處愉快;照護員劉淑雲說,「謝謝菩薩」是她的口頭禪,任何一點恩惠,她都會點頭感恩,去年重陽節敬老紅包致贈儀式中,有記者問她「有什麼話要對馬總統講」,她回答:「不要吵架多念佛」,而當時正是馬、王政爭最激烈的時候。

劉鏡寰的養生哲學是「人生就像吃飯,只要七分飽,一切隨緣,不強求,常唸佛,就能常保歡喜健康」。養護中心人員說,小蕃茄、蛋糕、餅乾是劉老師父最喜歡的食物,她生前生活相當規律,早上6時30分起床,晚間9時前就寢,由於直系血親多已不在人世,遺物將交由旁系的孫女婿及呂姓友人協助處理。

《走自己的路》 埔里師兄沈順從發表勵志新書

【埔里訊】出身南投縣埔里鎮的沈順從,從黑手學徒一路奮鬥,成為擁有各項許多專利的發明家,故事激勵人心,並出版《走自己的路-學徒發明家沈順從打拼改變命運》一書,甫上市便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沈順從8日在他創立的「雞朝文創故事館」辦理新書發表會。
 沈順從研發產品不計其數,包括他精心設計的健康環保隨身杯、環保筷等,為世人帶來不少便利。他並經常投入慈善救濟、救災活動,廣受肯定。南投縣府代理縣長陳志清被他出身貧苦但卻奮鬥努力,事業有成後更不吝於投入慈善的精神,深表肯定。
陳志清表示,「走自己的路」一書,可以做為現代年輕人的效仿對象,沈先生小時貧苦住在雞寮裡,卻能夠努力不懈,後來更發明許多方便人群的產品,令人感動。他所發明的隨身杯,也將與南投好茶結合,做為台灣燈會的紀念品禮盒。而沈先生投身慈善,縣府目前也規劃食物銀行,未來研擬針對急難、貧困的民眾發放300元糧券,由受助戶自行到便利商店等領取米、麵等糧食,盼改善他們的生活。
 沈順從成長及發跡的故事甚至被拍攝為電視劇《情義月光》,並獲得金鐘獎最佳戲劇。他在會中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他指出,當年在友人的邀請下投入慈濟,後來因到災區訪視路面顛簸,而發明方便飲用的隨身杯,同時也響應環保趨勢,為慈濟基金會設計多種環保筷,未收任何設計費,並轉讓專利。
 「雞朝文創故事館」也是沈先生創立,雞朝二字源自於雞寮,也就是沈順從小時居住的地方,目前已成為展示產品及行善據點。發表會中,李阿哥爌肉飯董事長李根本也受邀介紹「雞朝」的由來,一字一字帶出當地民眾在民國40年代貧困的過去,及沈順從、地主蔡耀明先生後來回饋當地居民的善舉。
 會後沈順從捐贈10本新書供埔里鎮立圖書館收藏,盼以他從無到有、黑手變發明家的故事,來激勵下一代努力向上,並從生活中發揮創意,走出自己的路。

埔里花農真厲害 豹斑寶石蘭大又美

豹斑寶石蘭大又美

豹斑寶石蘭大又美,社區婦女看了愛不釋手。(柏原祥攝)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是全國主要花卉生產區之一,花卉栽培技術更是精進,在梅仔腳社區種植文心蘭的花農趙鎮鋒,歷經十多年研究改良,栽培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豹斑寶石」文心蘭,此花種不但較一般文心蘭大上數倍,紅色變粉紅的豹紋色澤更是奇特。

豹斑寶石蘭年產約十萬株,但國內花卉市場很少見到,趙鎮鋒表示,雖然他擁有品種專利權,但量產難以進一步提升,國內花卉價格長期低迷,因此幾乎全做外銷,僅少量運至台北建國假日花市或彰化田尾販售。

豹斑寶石蘭

豹斑寶石蘭喜歡冷涼的氣候,花農趙鎮鋒搭建溫室配合水霧、抽風機降溫。(柏原祥攝)

日本、歐美國家人士特別鍾愛文心蘭,趙鎮鋒經歷十餘年雜交配種,將溫帶的尺舌蘭與文心蘭雜交,終於配出一年可開花兩次、色澤紅粉、花朵大上一般文心蘭數倍的豹斑尺舌蘭,價格比一般文心蘭高出二成至五成,算是相當熱賣的花種。

喜愛花藝的潘女士表示,豹斑寶石蘭能長這麼大朵,真得蠻奇特的,很佩服埔里的農民技術這麼精進,取得國內、歐美多個國家的品種專利。

豹斑寶石蘭

豹斑寶石蘭比一般文心蘭還大朵,色澤也相當特殊。(柏原祥攝)0101

向削價勇敢說不 金都餐廳陸客團餐走自己的路

金都餐廳負責人

金都餐廳總經理王文正、董事長林素貞夫婦,被譽為餐飲界的「楊過與小龍女」。(柏原祥攝)

【記者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金都餐廳的位置,並不位於陸客團必經之途,但靠著貼心的服務與精緻的鄉土菜色,在一片削價競爭的陸客餐飲市場,做出口碑,成為陸客指定餐廳。

陸客商機可觀,部分國內旅行社低價搶團,一人一餐150元的超低價,導遊還要抽成,菜色往往千篇一律,難道陸客團非要「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嗎?金都餐廳也曾遇到「澳社」,要求降價不成,以撤團方式施壓,但「要讓自己升級,先勇敢說不」的理念堅持下,金都餐廳在陸客餐飲市場走出自己的路。

董事長林素貞說,陸客餐飲市場,長期將本求利,炒短線的淺碟作法,造成美食業無利可圖,連帶無法培訓一流餐飲人才,做出來的菜色跟不上國際水準,造成陸客不好的印象,來台消費更趨保守,這樣循環要打破,要很有「勇氣」。

金都餐廳

金都餐廳走精緻團餐路線,吸引陸客前來消費。(柏原祥攝)

從地方特色餐廳,轉型為陸客團餐廳,金都餐廳飲吸引的,不僅是一般陸客,大陸高官、企業代表、文人騷客來到日月潭地區,常指定金都餐廳用餐,甚至要求導遊帶路消費,這不是靠平價,而是靠口碑與貼心的服務,以及綿密至中國各省分考察的結果。

金都餐廳總經理王文正說,「我們帶著主廚到各個省分試菜,大江南北的菜色幾乎吃遍了,也深入菜市場,很清楚每個省分遊客的喜好」。「東酸、西辣、南甜、北鹹」,即使做得是台灣鄉土菜,金都的服務人員總是會詢問導遊團員來自哪個省分,即刻告知廚師做調整,甚至在桌上擺現成的調味料,讓陸客自行調味。

醋溜土豆絲

就是這一味醋溜土豆絲,陸客進廚房指導,成了金都餐廳解鄉愁的家常菜。(柏原祥攝)

「很多陸客喜愛吃辣,廚房準備辣椒,每日存量300斤」王文正說。金都餐廳甚至開放廚房,給懂得料理的陸客「露一手」,讓廚師看看正統的料理手法,餐廳裡的名菜「炒醋溜土豆絲」、「炒四丁」就是這麼切磋交流來的,菜色甚至紅到北部去,成了華膳空廚指定菜色。

林素貞表示,陸客來到金都,所嚐到家鄉的味道,就是「老鄉」指導的,嚐遍台灣各地風味,最後一站來到金都,總會有一解鄉愁的感受,鄉土菜多用點心思,能讓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嘴巴才是最好的廣告」。

甚至得知團員有人腸胃不適,金都的廚師還特別熬稀飯噓寒問暖,陸客來金都不僅嚐美食、嚐家鄉味,還感受到台灣的人情味。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潘樵/文、攝影】最近這幾年,埔里鎮立圖書館積極進行舊照片的搜集,除了在臉書成立「埔里影像故事館」的粉絲專頁外,還利用鎮公所每年出版文化手曆的機會,將舊照片納入書中,目前已完成《鄉情埔里》及《歷史埔里》兩書,成果可謂豐碩。

其實,早在民國86年6月,由潘樵老師帶領的山之城采風隊,在埔里鎮公所及埔里社教站的支持下,就曾經進行過埔里地區舊照片的蒐集,當時還出版《舊情綿綿-埔里地區舊照片選輯甲冊》一書,同時舉辦23場社區巡迴分享的活動,頗受肯定。同年12月,服務於地政事務所的何楨祥也自費出版《古早人鄉土情》舊照片的專書,一時之間,掀起埔里地區舊照片搜集的熱潮。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如今10幾年過去了,在這期間,埔里地區還遭受921地震的摧殘,但是埔里鎮立圖書館目前仍然能夠找到許多珍貴的老照片,顯見地震並沒有讓埔里地區的舊照片大量地消失,許多倖存下來的舊照片依然被不同的家族妥善地保存著,如今紛紛地提供給圖書館掃瞄存檔,並成為埔里珍貴的文化資產,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

除了埔里,國姓鄉在這方面其實也有亮眼的成績,民國95年,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經過數年的搜集,曾出版《國姓地名初探》一書,書中數百張的舊照片依照村別編排,清楚易讀,深受當地民眾的好評,於是在鄉公所的經費支持下於民國98年再版發行,十分難得。接著,再經過3年的努力,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於10月20日發表另一本著作《國姓照相簿1》,書中納入許多國姓鄉歷年來重要的影像圖片,極其珍貴。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國姓文史采風協會 發表《國姓照相簿》

過去,國姓鄉一給人文化沙漠的負面印象,與緊鄰的埔里及草屯兩鎮相比較,相關的文化活動及藝文人口確實偏少,但是在921地震後,「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的成立,為國姓鄉帶來全新的改變,該協會除了積極進行各種主題的文史記錄之外,還接下國姓報導社區報的編務工作,同時還陸續出版《斯土有情》《護國佑民》《國姓采風》《國姓地名初探》《客家與水鹿》《國姓報導百期合訂本》及《國姓照相簿》等書,成果之豐碩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在發表《國姓照相簿1》之後,隨即馬不停蹄地準備進行《國姓照相簿2》的編撰工作,這種積極打拼的精神令人充滿期待,相信再過不久,國姓鄉將會有更多珍貴的圖文資料會被挖掘出來,並且集結成冊。這樣的成就或許談不上偉大,但是對於文化資源相對較弱的國姓鄉而言,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的表現其實早已經令人佩服並且刮目相看了。

仁愛鄉敬老暨鑽石婚表揚 婚紗走秀進場

仁愛鄉敬老表揚

結褵63年的利添盛、利徐久妹伉儷,穿著婚紗禮服進場。(柏原祥攝)

【記者魏裕鑫/仁愛報導】仁愛鄉9日舉辦熱鬧溫馨的重陽敬老暨金婚、鑽石婚活動,表揚各界敬老楷模。霧社事件遺族,全鄉唯一的百歲人瑞高春妹,高齡令人欽羨;結褵63年的利添盛、利徐久妹伉儷,穿著婚紗禮服,引領原鄉老夫老妻佳偶,接受各界的祝福。琴瑟和樂、鶼鰈情深畫面,溫暖在場人士的心

原鄉重陽敬老活動在埔里殘福大樓舉行,今年接受表揚的婚齡滿60年鑽石婚佳偶有9對、婚齡50年金婚佳偶有35對。所有老夫老妻由盛裝結婚禮服的利添盛、利徐久妹夫婦前領,並在鄉長張子孝伉儷帶領下,魚貫步入禮堂。

仁愛鄉90歲以上老人有34人,難得的是,其中有一位在原鄉罕見的百歲人瑞,來自互助村清流部落的高春妹,受到眾人注目。她在兒女陪同下,慎重參與活動。

仁愛鄉敬老表揚

仁愛鄉長夫人蔡寶蓮,摟著百歲人瑞高春妹共舞。(魏裕鑫攝)

民國2年出生的高春妹,父母在日治時代被日本人殺害,霧社事件發生後,跟隨家人被迫遷徏至川中島清流部落集中看管,僅懂原住民語及日本語。高春妹兒子高清和分享高春妹長壽的秘訣,數十年來,她從不抽菸、偶而淺酌小米酒,少油少鹽,飯吃得少,一碗飯甚至於可以吃三餐,但菜吃得多,現在還能吃著少許肉。

迄今,高春妹身體硬朗,能自己緩慢行動,僅些微重聽,還能下田從事農作。

從建築師到社造師 陳惠民返鄉啟蒙青年

陳惠民

陳惠民長期關注埔里地區的城鄉風貌與社造發展。(劉明浩攝)

【文/劉明浩(暨大水沙連行動辦公室主任)】南華大學陳惠民老師九月廿四日昨天應邀請來暨大演講,談專業與理想:大學生活與社會參與,歷經九二一地震,他回到埔里的災變面貌,決意為家鄉做點事。

他說自己從國中之後就離開埔里,在異地求學,受教育就是推離故鄉的開始。

剛上大學時,填了自己想唸的建築系,卻渾渾噩噩過了大一,不知人生方向。

大二時大量去聽演講,聽別人的想法,瞭解更多面向的資訊。

一直到了大三,才遇到啟蒙的老師,思考什麼是"建築、設計",以及一名建築人應做的事情是什麼。之後,他參加淡水社區工作室,倡議保存老街跟活化在地。

跟著老師們,進行調查、繪圖,之後討論、思考,創發新的想法,再行動。這樣的訓練方式,深深影響他。

知識的養成,不光只是要一個人變成專業,而是放到社會裡,要能被仔細檢驗跟合用。

大四之後,他才真正學習一名建築人該具備的視野是什麼。他反思自己求學與故鄉埔里的關係,發現自己對於故鄉的消息都是間接的,不完全的。往後他的碩博士論文都以埔里為題,審視鄉村在臺灣的特殊之處,思考鄉村的發展。

當兵的時候,歷經九二一地震,協助救援斗六傾倒四棟大樓的生還者。救援的現場,對他是一場震憾,無良建商蓋的房子一層一層地垮下來。學建築的他,內心百感交集。

回到埔里的時候,看到家鄉的災難面貌,他決意要為故鄉做事。退伍之後,參與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反對希望工程、反對瀝青廠。他認為真正的知識份子是投身於社會,有勇氣說真話。

大家都希望改變社會,但他更清楚要先改變的是自己。只有自己願意投身、願意參與社會、願意跳下去帶頭做,社會才有機會獲得改變。

他思考的建築,不只是藝術、人文、技術,而是要有社會責任。建築要能回答環境惡化的問題,也要能回答人的居住環境該朝向何處。建築不應該只是賺錢的事業,建築專業應該承擔人與空間的關係。

他希望能影響更多的年青人。

進入大學任教之後,他開授的課程遵循著社會參與的方式,讓學生進入社區,虛心地向在地學習。他邀請大學生思考自己的理想生活與專業發展如何與臺灣當代社會的發展緊緊扣連,用實際的行動回應。

他也提到大二一地震以來暨大的發展,從與在地的情感割裂再到近年的轉變。期許暨大能更積極地引導埔里的發展,肩負鄉村型大學城的責任。(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