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案落後 飛行傘發展隱憂 別等出代誌才立法

虎頭山飛行傘,埔里飛行傘,飛行傘,無動力飛行

埔里虎頭山是飛行傘運動勝地,但近年來因非協會成員飛行意外及土地使用問題,埋藏著憂慮。(柏原祥攝)

【記者柏原祥/專題報導】埔里虎頭山是飛行傘運動聖地,吸引國內外好手朝聖,但中央立法怠惰、飛行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讓這塊寶地,隱藏著危機。

「我們政府總是等到出代誌後才想到立法!」南投縣飛行運動協會理事長陳坤聰痛批,飛行傘運動在台灣存在近30年,民間不斷催促政府立法,直到這幾年來翡翠灣、宜蘭飛出人命,體育署才開始研擬《無動力飛行運動管理辦法》及《無動力飛行運動專業人員授證管理辦法》,現在法案還躺在體育署,飛行傘還是妾身未明。

資深飛行教練賴錫棟也觀察,飛行傘教練證照目前委由民間機構發證,卻「只發照不考核」,教練即使久久未飛,技術生疏或身體出狀況,照樣持有證照,這樣的教練從事雙人傘載客,出事風險會增加。陳坤聰比喻,「飛行傘教練載客體驗飛行,手中掌握著人命,這跟客機駕駛沒兩樣!客機駕駛須定期考核、再訓、體檢,才能保有證照,飛行傘教練也應比照辦理」。

虎頭山飛行傘,埔里飛行傘,飛行傘,無動力飛行

即使不飛行的觀光客,在埔里虎頭山也能找到觀賞飛行傘的樂趣。(柏原祥攝)

陳坤聰指出,北部有東北季風、南部有落山風,虎頭山居中,氣流最穩定,能夠飛行的天數較多,且下國道六號埔榮交流道後,15分鐘內可抵達,交通最便捷,埔里發展飛行傘觀光,絕對會是一大亮點,但立法落後,連其他非協會成員也來此載客收費,一旦出事,協會背黑鍋,埔里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飛行傘運動,很可能因為不理性的民意及媒體助瀾下,被怕事的政府所禁絕。

「面對問題,才能預防問題」陳坤聰強調。他指出,國內飛行傘團體審核教練證照標準不一,又欠缺退場機制,水準參差不齊,這是發展飛行傘載客觀光一大隱憂,埔里飛行傘團體會做好典範,但飛行運動要長久發展,關鍵因素還是在立法。(2013.10.20)

虎頭山飛行傘,埔里飛行傘,飛行傘,無動力飛行

即使不飛行的觀光客,在埔里虎頭山也能找到觀賞飛行傘的角度。(柏原祥攝)

2013飛行傘國際公開賽埔里首辦 期待下一個觀光亮點

埔里飛行傘,虎頭山飛行傘,飛行傘,陳洋政,飛行傘國際公開賽

埔里的飛行傘運動發展已久,但觀光化是近幾年來的事。(柏原祥攝)

【記者唐茹蘋/專題報導】在埔里的晴朗午後望向天空,經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飛行傘在空中飛舞盤旋,那是埔里獨特的風景,一種遺世孤絕的馮虛御風。十月五、六兩日,埔里首次舉辦「2013埔里飛行傘國際公開賽」,共有來自中、港、日、韓等國超過90位選手參賽,頓時讓埔里的天空「傘花朵朵開」。這項特殊的運動每每吸引全省各地遊客前來體驗,有機會成為埔里觀光的新亮點。

「2013埔里飛行傘國際公開賽」是埔里首次舉辦的國際飛行傘賽事,也是國內首次同時舉辦越野與定點的國際賽,其中越野賽更是國際航空聯盟(FAI)認可的比賽,本次比賽選手的成績將可列入國際積分。

所謂的定點賽是從虎頭山飛行場起飛,選手必須精準降落在山下半徑十公尺的圓心內,越接近圓心為勝;越野賽則是由選手配戴GPS,按照規定飛往設定的定點,大約有41公里,完成航程後大會將會判讀GPS的航跡來決定勝負。

埔里飛行傘,虎頭山飛行傘,飛行傘,陳洋政,飛行傘國際公開賽

埔里首次舉辦飛行傘國際賽,南投縣飛行運動協會總幹事黃朝顯說明越野賽的規定。(唐茹蘋攝)

飛行傘運動,很有機會為埔里地區的觀光扮演引領角色。(柏原祥攝)
南投縣飛行運動協會理事長陳坤聰認為,遊客前來埔里體驗飛行,同時將投宿埔里的飯店或民宿,也會在當地消費,對帶動埔里的觀光財絕對是正面利多,企盼飛行傘可以成為埔里觀光旅遊的新亮點。

由於我國目前對於飛行傘運動的規範並不周延,且國人對於飛行傘運動的一知半解,咸認是風險很高的運動,因此大部分業者都是鴨子划水,默默在做。然而以埔里獨特的地理條件,發展飛行傘有其絕對的優勢,這項特殊運動定能繼茭白筍、手工紙之後成為遊客對埔里的新印象!(2013.10.20)

埔里飛行傘,虎頭山飛行傘,飛行傘,陳洋政,飛行傘國際公開賽

飛行傘運動,很有機會為埔里地區的觀光扮演引領角色。(柏原祥攝)

Arthur有個夢! 讓埔里飛行傘觀光升空

埔里飛行傘,無動力飛行,虎頭山飛行傘,飛行傘,陳洋政

陳洋政(Arthur)希望能將埔里打造成飛行傘觀光大鎮。(黃佳琪攝)

【記者黃佳琪/專題報導】埔里虎頭山飛行傘觀光能起步,土生土長的埔里人陳洋政(Arthur)是重要的推手,他成立了台灣雙人傘有限公司,是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專為飛行傘運動而成立的公司。公司營運模式發展,不僅要載客,更背負者培訓學員的重責大任。

飛行傘最早源自瑞士,從事飛行傘運動人口數最多的則是法國,飛行傘友多達四、五萬人。台灣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Arthur參考許多國家的飛行傘運動發展過程,以建立可行的經營模式。他發現日本的「飛行運動學校」值得借鏡:成立專門學校從小教起,不僅是飛行技巧,還有觀念的灌輸,讓精力充沛的青少年有宣洩體力的正當管道。

Arthur還聯想到,可跟家扶或陳綢阿嬤等兒少收容機構合作,讓機構中的青少年接觸飛行傘,激發本身的潛能。

不過Arthur心中有個更遠大的目標,要將飛行傘結合埔里的旅遊資源,推動運動觀光產業。然而國內無動力飛行運動法令落後,仰賴飛行傘團體自律,雙人傘公司以乘客及學員的安全為第一考量,教練的素質以及專業必須經過層層考核,才能擁有載人資格;飛行傘的場地也必需經過多方、以及高規格的專業評估才能開放飛行,甚至如果傘友不小心降落在他人農田、建築物等地,造成毀損,也該讓物主有適度合理的賠償,而不是傘友肇事逃逸,找不到人、不了了之。

埔里飛行傘,無動力飛行,虎頭山飛行傘,飛行傘,陳洋政

陳洋政(Arthur)是埔里飛行傘運動觀光發展,相當關鍵的幕後推手。(黃佳琪攝)

Arthur認為,配合埔里的環境優勢,發展運動觀光產業,一舉行比賽就可以吸引人潮前來埔里共襄盛舉,在飯店業,餐飲業等都能創造消費機會,也為地方提高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避免人口外流。

Arthur希望從台灣雙人傘有限公司自身做起,推行樂活、安全的飛行傘運動,帶給社會大眾正面的形象,打造埔里成為飛行傘的天堂,並獲得地方的認同,發展全台獨一無二的飛行傘運動觀光產業。(2013.10.20)

一點點的力量 哲學之路的轉變

埔里李仔哥掃地

清晨六時左右,便能在哲學之路見到「李仔哥」掃地的身影。(柏原祥攝)

「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多背一公斤」公益旅行網站創辦人余志海。

【柏原祥/專題報導】埔里鎮哲學之路,是鎮民喜愛的林蔭小道,每到晨昏,走路的、騎車的絡繹不絕,每個人用自己喜愛的速度,享受清淨、綠意與花香。其實九二一地震前,哲學之路就只是一條圳路:腐葉遍地、環境幽暗。哲學之路的改變,其實是每個人「一點點、一點點」所串成的。

 

埔里陳富源

陳富源怕颱風造成苗木傾倒,特別釘樁保護。(柏原祥攝)

※肖楠伯

今年七十一歲的陳富源,人稱「肖楠伯」,十三年來,在埔里哲學之路及虎頭山登山步道種下至少一千棵肖楠,很多鄉親因為蔭涼而來哲學之路運動,沿路的肖楠,讓酷暑化為涼意。

種苗、除草、剪枝、施肥、澆水,肖楠伯通通自己來,颱風天還要削竹矛釘著,就怕苗木被強風吹倒。他脫下手套,雙手粗糙,他說:「我四十歲在思考,人生所為何來,下半場要怎麼走,公益是我選的路,就從這條路(哲學之路)開始。」

大埔里報試刊號2013年7月20日-大埔里報試刊號-哲學之路-一點點力量 哲學之路的轉變-肖楠伯-李仔哥-菜刀王陳富源怕颱風造成苗木傾倒,特別釘樁保護。(柏原祥攝)

一千棵肖楠廿年成材,每一公噸材積換算市價約五萬,總價少說也有五千萬,公有地上種樹,花得卻是自己的錢與歲月。有人說肖楠伯根本是「肖郎伯」,只有「肖耶」,才會種那麼多樹給大家乘涼。

清晨七時許,哲學之路來來往往的鄉親,幾乎無人不識肖楠伯,一聲聲招呼,讓肖楠伯笑得燦爛,在這條路上,他是最快樂的「肖郎」。

埔里李仔哥李根本

許多來運動的民眾,不忘了跟李仔哥打聲招呼。(柏原祥攝)

※李仔哥

肖楠伯不是只有種樹,九二一地震後,他背起柴油風機吹起了落葉,但噪音與柴油味,讓散步的民眾閃避摀鼻。

賣「李仔哥」爌肉飯的李根本,地震後在哲學之路運動,他認為人家是來享受寧靜,風機很「殺風景」,叫肖楠伯放下機器,跟著他一起用竹掃帚掃地,寧靜、環保又減肥。

「我本來一個人掃、後來兩個人、四個人、八個人,愈來愈多人自動自發跟著我掃。」李根本說,十四年來,淨道的志工不但增加了,還自動責任分區,現在哲學之路很難得看到垃圾了。

埔里菜刀王陳錦海

「菜刀王」陳錦海喜歡在哲學之路吹蕭,是為一絕。(柏原祥攝)

※菜刀王

菜刀王本名陳錦海,他在南興街開「菜刀王」打鐵舖,來哲學之路不為磨刀,而是吹蕭。

當他面向山壁凝神吹奏時,空靈的樂音繚繞山林,是哲學之路一奇!

看著志工們拿著市面販售的短柄掃帚,掃落葉費力又沒效率,菜刀王看不下去,揚起開山刀,砍竹製作長柄掃帚,十幾支就架在步道旁,任隨志工領取。

以前分段回復的掃法,如今換成手持長柄掃帚外加一個迴旋,菜刀王說:「這樣很好啊,練腰力,又清淨。」

※無名氏

肖楠遮蔭、步道清淨,愛種花的也來了,肖楠上出現無名氏種植的蘭花,春夏綻放笑顏。蘭花最怕乾燥,運動完的無名氏,喝水時順道澆水;還有一位堅持自稱無名氏的王先生,刻意越過水圳,在山壁上種下玉蘭,香氣時而濃郁,時而幽遠,遍尋卻無覓處。

還有自行車隊成員,不定期環繞鎮內的自行車道,哲學之路也在內,看到垃圾、狗屎就撿;怕來運動的人忘了帶傘,有無名氏在哲學之路放了愛心傘,甚至用雨傘搭起了簡易的遮雨涼亭。

哲學之路像是五線譜,難以計數的無名氏,在上頭一點、一點,串連成音符,這「公民意識」的樂章,每天上演,每天都有不同的版本,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哲學之路會轉變,那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