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蘭河岸水泥化 記憶的埔里門面正轉變

1040120-allan1.jpg

左側是愛蘭橋下水泥堤岸,右測是原始河岸,就視覺上,差異很顯著。(吳宗澤攝)

 

愛蘭橋下 水泥/草木 吸熱/光合作用 單調死寂/生氣蓬勃 水流快速/水流迂迴 日曬/遮陰 四季都一樣/一年有四季 人工/自然 底下是肉粽角/底下是泥沙 請選擇!?

【吳宗澤、蔡嘉信/專題報導】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在鎮內愛蘭橋下方河岸進行「南港溪牛相觸堤防防災減災工程」,原有自然水岸變得水泥化,一群關心此議題的朋友成立社團-「挽回消失的埔里──關心咱ㄟ愛蘭橋下」,1月24、25日進行「愛蘭河岸直觀調查工作坊」,邀請在地居民、暨大同學一同來關心正在整治的愛蘭河岸。

所謂直觀調查是要鼓勵「公民」們走進議題現場,五感體察、紀錄與對話,找到場域意義與價值,強調的不只是調查,更是要讓「公民」與土地之間有更深的連結,進而參與願景討論與規劃,期許埔里往永續發展的路前進。

1040120-allan5.jpg

埔里鎮民、暨大師生實際走訪南港溪水泥河堤,並帶回豐碩的直觀成果。(吳宗澤攝)

 

 

成員們發現,南港溪流域愛蘭橋和國道六號河段,行政區橫跨愛蘭、鐵山、南村里,發現幾個特性,列舉幾項:一、生態多樣性:南港溪是重要的生物棲地,各式水鳥成群,在田裡、河道甚至是水泥河堤上,都可輕易的見到水鳥。二、風道:在整日的調查當中,不斷有風從下游沿著河道往上游吹,是埔里重要的風道。三、垃圾和優養化:南港溪有許多垃圾和生活廢水排放,造成河川垃圾汙染和水質裡頭佈滿各類深褐色的藻類。四、抽取地下水:周邊茭白筍的種植多為抽取地下水,明明離溪水很近,卻無法灌溉。

 

五、溪流改道:河川在幾年之間經常改道,可見此區域的田大多落在洪患區域裡頭。六、淹水原因:淹水並不只是溪水暴漲所導致,有農民表示中潭公路上的排水會導致低窪積水。七、資訊不對等:農民需保障他的財產,然與公部門對話的過程,卻只知道水泥河堤是唯一的出路。這些實地調查的資訊都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一個地方,甚至提出更好的建議。

1040120-allan4.jpg

失去南港溪河岸的候鳥孤伶伶站在水泥河堤上,與背後觀光車潮形成強烈對比。(吳宗澤攝)

 

民間治水專家張豐年醫生,就台灣流域治理常見現象及問題做分享,他指出水泥河堤無法真正解決淹水的問題,常常因為蓋水泥河堤限縮河道,反而造成更下游的地區淹大水,於是繼續蓋河堤,造成惡性循環,花大錢卻無法解決水患的問題。他也指出河堤往往排水不良而導致內部淹水,而因河道限縮,河床砂石逐年堆積,甚至有溢堤的危險,內有淹水外有溢堤,河堤腹背遭受水患夾擊常會導致潰堤,將引發更大的危害。

[poll id="2″]

農村移工問題 凸顯缺工困境

大坪頂農民:「我們不是愛用外勞,是找不到工人。」

埔里大坪頂外勞議題

外地警察至大坪頂農作區查緝逃逸外勞,未查明身份,先將合法外勞上銬。(黃佳琪攝)

【記者黃佳琪/專題報導】手銬、腳鐐、電擊棒,這些在監獄、看守所制伏嫌犯的工具,近年來竟頻繁出現在埔里鎮大坪頂農作區,外縣市警察將大坪頂當作查緝逃逸外勞的「績效提款機」,違反人權的過當作為,在樸實農庄引發反彈,其實衝突表象之下,凸顯的是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失、嚴重缺工的危機。

大坪頂農業區的百香果佔全國總產量的九成以上、蘿蔔種植面積更達兩百甲,單一產區面積全國之冠,生薑、絲瓜、山藥產量也很驚人。一旦農產品欠收,全國果菜市場價格跟著波動,但近二十年來,青壯勞動人口不斷流失到都市,農村地區僅剩日漸凋零的老農,未來的農業生產,誰來接力?

現狀:本地農工難找

務農四十多年,大坪頂六十來歲的杜姓農民表示,年事已高,粗重差事做不來,雖育有二子,農忙時難以調度,只得徵求其他農工來協助,如以一天工資1200元的報酬來計算,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工作22天,新水為26400元,優於基本工資;如時薪換算,也有150元,高於基本時薪109元甚多,但是依然找不到工人可以聘雇。

杜姓老農感嘆:「我也曾經尋求大埔里地區四個就業服務站的協助,徵求工人,不過大家一聽到要務農,要曬太陽,就打退堂鼓了。」

就業服務站人員指出,農村勞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流等基本因素外,台灣邁入高學歷社會,大學生滿街趴趴走,社會價值觀逐漸改變,年輕一代對於從事勞力密集的工作較為排斥,寧願選擇服務業。

但最關鍵的因素,恐怕是不合時宜的法令與政策,逼得農民請移工。

真相:法令跟不上現狀

以大坪頂大宗作物「百香果」為例,一甲地大約需要二名農工管理耕作,而短期作物如蘿蔔,在除草、疏株、採收等階段性任務時,所需的人力就得有六名上下,勞力相當密集。但現今法令卻只允許製造業、工業等行業合法申請外籍勞工,對於農業完全沒有政策或方向,讓農民不禁感嘆:「工人難請,農民都快餓死了。」

專門報導移工新聞的《四方報》前總編張正指出,無論承認與否,外籍移工在檯面下,已是許多農庄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但政府的農村勞工政策跟不上現狀,警察值勤只拚績效,未與農政單位協調,類似侵害移工或本地農人的狀況,恐怕難以根絕。

埔里大坪頂查緝外勞

合成里長蔡敏雄指出,很多皮膚黝黑的農人,被警察當成逃逸外勞查緝。(黃佳琪攝)

「幾次事件下來別說本國勞工難請,外籍勞工更是望之卻步!」當地合成里長蔡敏雄說,這一、二年來各單位到大坪頂查緝外勞動作頻頻,皮膚較為黝黑、五官深邃的農民,常被誤認為外勞,遭到查緝單位強行壓制在地,執法方式常惹爭議。根本解決之道,還是得仰賴政府相關機關能夠制定合宜的政策,例如一甲地可以聘雇1至2名合法外勞等方式,幫助農民找到工人,讓以農立國的台灣寶島得以永續生產。

大坪頂查緝外勞事件簿

 

日期 事由
101.11.03 移民署台南專勤隊前往大坪頂查緝逃逸外勞,以電擊棒、腳鐐、鐵鍊等工具,將一杜姓農民誤打成傷,踐踏人權,引發居民不滿,執法過當更惹爭議。
102.05.29 海巡署彰化鹿港分隊協同彰化溪湖分局前往大坪頂訪視合法外勞。見路旁三名外勞圍觀,未查明身分即上手銬,事後查明為合法外勞才放人。
 102.07.24 台中市警豐原分局,執行專案動員10名員警到大坪頂查緝非法外勞,攔查二名持有身分證的外籍配偶,強行帶往派出所。過程爆發口角拉扯,居民質疑辦案手法粗糙。

 

埔里大坪頂農業外勞

外勞其實在台灣農村已是重要的勞動力,外地警察將大坪頂當作績效天堂,時有違反人權的不當作為。(黃佳琪攝)

開放外勞?恐牽動政治敏感神經
農力仲介、打工換宿等替代方案或可行

【記者黃佳琪、柏原祥/埔里報導】農村缺工現象普遍,外勞填補了這個空隙──現實狀況恐怕是,外勞已是台灣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但開放農業外勞議題相當敏感,民代及返鄉青年農民認為,成立「農力」仲介公司、開放觀光護照打工換宿,是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權宜之計。

《四方報》前總編張正直言:「就台灣政治現實面來看,開放農業外勞是不可能的任務」,人民害怕開放後壓低基本薪資、排擠職缺,外勞又沒選票,民意代表一旦支持開放,恐面臨強大的選票流失壓力。

埔里大坪頂農業外勞馬文君

立委馬文君認為,應該比造日本經驗,開設「農力」仲介公司,解決埔里農村缺工的問題。(黃佳琪攝)

立法委員馬文君認為台灣農業發人口老化、年輕勞動力外流的困境與日本相近,日本並非引進外勞,而是成立人力仲介公司,簡單來說即仲介公司擔任媒介,先募集一批願意從事農業工作的農工,再找尋需要勞力的農村,將勞工與雇主配對,不僅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欠缺問題,也可以降低失業率。

不過成立農業人力仲介公司,需要經費與專業人才,相關法令制定曠日廢時,馬文君認為農委會已規畫農村再生計畫,其中已有編列預算,不如利用農造的經費來成立人力仲介公司,對農民實質幫助應該更大。

大坪頂缺工-大坪頂查緝外勞-大坪頂逃逸外勞-大坪頂農業問題-大坪頂打工換宿立委馬文君認為,應該比造日本經驗,開設「農力」仲介公司,解決埔里農村缺工的問題。(黃佳琪攝)

返鄉從事農業的埔里青年沈茗偉觀察,農委會「吉時從農」、「農業經營專區」、「小地主大佃農」等補助政策規劃,限定擁有一甲農地以上的農友才能申請,真正受惠的是農會與大地主,但對於有興趣返鄉從事農耕的青年來說,這門檻難以跨越:「從農薪水如果比不上在便利商店打工,又要曬太陽,又要擔心老天爺不給飯吃,青年勞動力還是不願返鄉務農。」

沈茗偉建議,開放觀光護照打工換宿是解決「工荒」的可行方式,台灣早有一群大學生跑去紐澳農村打工,應該也可以開放外籍遊客前來台灣農村短期旅遊,不但讓他們深度體驗台灣農村文化,也能避開敏感的外勞開放政策,並實質供應農村勞動力。

中心碑擬闢停車場 鎮民憂綠樹消失

台灣地理中心碑是著名景點

台灣地理中心碑是觀光客喜愛拍照「到此一遊」的景點。(柏原祥攝)

【柏原祥、林佳穎/專題報導】

埔里鎮公所規劃「台灣地理中心碑觀光景點停車場工程」,向交通部申請經費改善停車空間,工程必須遷移樹木,護樹鎮民反對,鎮長周義雄回應,工程是初步提案,如民意反彈激烈,將暫緩推動,但是中心碑欠缺臨停空間的亂象終究要解決。

鎮公所向交通部長葉匡時簡報,指中心碑入口欠缺大客車停車場,入口人車爭道,險象環生,必須將廣場內縮,整合周邊攤販,才能增加約16格大客車停車位,改善交通亂象。

地理中心碑阻塞

台灣地理中心碑目前無大客車停車場,客運迴轉或會車時,常造成交通阻塞。(柏原祥攝)

由於工程可能影響到約33棵樹齡3年至40年的樹木,有鎮民在網路上連署,呼籲尊重鎮民共同記憶與綠活空間,「能不動樹,就不要動」。

鎮長周義雄

鎮長周義雄表示:若要砍樹 先砍我頭。(柏原祥攝)

埔里鎮長周義雄喊冤,外傳他為了蓋停車場要「砍樹」,實際是誤傳,「如要砍樹,先砍我的頭!」

周義雄指出,鯉魚潭、地母廟、中心碑的風景區計畫,唯獨中心碑無臨時停車場,埔里高工建置地下停車場土地取得困難;虎頭山第二停車場的聯外道路不適合大客車通行;中心碑鄰近無大型公有地,「移樹蓋停車場,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中心碑有實力成為國際觀光景點,「卻無臨停空間,這像話嗎?」,鎮公所因而向交通部提案,孰料地方迴響巨大。

周義雄強調,「建設一定會有破壞」,工程會動到樹,但是車位間會保留綠樹,增加遮蔭,而且樹木是現地移植,增加存活率,像「仁愛公園當初修剪樹木,反彈聲浪很大,如今呢?掌聲比噓聲響亮!」周義雄說,各界對工程並非通盤瞭解,但尊重民意,案子會重新規劃評估。

但周義雄還是強調,但中心碑是埔里重要觀光門面,交通亂象,終究要處理。

地理中心碑

地理中心碑是觀光景點,綠地空間也是在地鎮民運動遊憩的場所。(柏原祥攝)

走出家門畫畫去 樸素藝術說人生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羅阿綢阿嬤相當認真,將醫生看診時間錯開,不想錯過任何一堂繪畫課。(何貞青攝)

何貞青/專題報導

天氣轉暖的早春,埔里桃米以及魚池鄉內加道兩個社區的長青繪畫班,也歡歡喜喜開課了。

經過一個寒假,阿公阿嬤們拿起畫筆毫不生疏,嘴上更不忘傳播鄰里大小事,小至某某人家娶了新媳婦,大到縣政府、鎮公所的政策宣導……這裡不只是銀髮族創作的天地,也是社區的訊息交流中心,讓寧靜的鄉村充滿一股活力。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桃米長青繪畫班平日上課的情形。(何貞青攝)

生命經驗的分享

為了激發老人家在創作上的興趣與才能,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在桃米社區開設長青繪畫班,接著2007年內加道長青繪畫班也成立了,引領鄉村老人的創作風潮,也讓終身學習的理念在社區發酵。

相對於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都會區,在較為保守封閉的鄉下聚落開這種學習型的課程,是一種嘗試與挑戰。尤其要打破老人家的心理障礙,走出家門來上課,需要更多鼓勵與遊說。

在運作上,除去寒暑假之外,每周上一次課,老人家只要願意來畫,講師及材料由主辦的新故鄉基金會提供,畢竟,並非每位長輩都負擔得起紙筆畫具。

筆者有幸參與兩個繪畫班的成立,記得開課之初,最常聽到的是「阮無讀冊,不會畫啦!」、「這枝筆比鋤頭還要重,實在真歹舞!」平均年齡七、八十歲的他們,經過戰亂及貧困洗禮,或是失學,或是勞碌一生,提到「藝術創作」彷彿另一個世界的事,要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桃米的廖珮如及內加道的石鈴兩位指導老師,發揮耐性與不吝讚美,帶領他們從最基礎的蠟筆、水彩,到畫布、立體創作,一步步描繪出自己的藝術夢想,也建立自信。

這過程不單只是繪畫技巧的學習,更是一場場生命經驗的分享,以及生活領域的擴展。重點不在於畫出多少作品,而是老人家願意走出家門,接觸社區脈動,讓心靈有所寄託,不是只關在家裡看電視。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內加道長青繪畫班在紙教堂前合影。(何貞青攝)

讓藝術貼近生活

課程設計上,老師也花了不少心思。例如桃米第一次上陶藝創作時,阿嬤們面對陌生的陶土材料不知從何下手,廖珮如笑著鼓勵,「這個就像過年在搓湯圓、揉紅龜粿一樣,你們做粿幾十年了,早就比陶藝家厲害囉!」阿嬤一聽恍然大悟,捏得不亦樂乎。

事實證明,只要連結熟悉的生活經驗,他們就不會膽怯,而且老師考慮到捏陶土可以讓手部靈活運動,有益健康,算是一舉兩得。

內加道的石鈴老師,也總是鼓勵老人家從自己的生命史發揮想像,過去當裁縫的日子,年輕時種田養家的辛苦等等都可以入畫。88歲的蘇錫阿嬤說,「畫自己的故事真有趣,以後可以留給子孫看,而且邊畫邊回想、腦筋一直在動,就不會得癡呆症!」

讓藝術貼近日常生活,則是繪畫班另一個努力方向,所以阿公種的胡瓜曬乾後可以拿來彩繪做吊飾,大塊的帆布畫完就變成家中的布簾,連阿嬤拎去買菜的提袋上也有獨一無二的真跡……當生活周遭充滿藝術的元素,無形中美感會提升,敏銳度也會展現在創作中。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95歲的張選格阿嬤,是長青繪畫班中年紀最長的。(何貞青攝)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巫桂鶯阿嬤與她的黏土作品。(何貞青攝)

在相互陪伴中成長

多年來長青繪畫班成員雖屢有更迭,但也漸趨多元,桃米大約維持15人左右的規模,小而美的內加道則是5-7人;年齡從35歲到95歲;身分從鄉下老農婦到企業退休人員、印尼看護工(邊照顧阿嬤邊創作)……。不變的是,60歲上下的年輕阿嬤,都會主動照顧更年長的阿嬤,幫忙搬畫具、不時煮些小點心,非常窩心,她們的溫暖人情,已形成繪畫班的傳統。

長達10年的學習過程,長青繪畫班已是阿公阿嬤生活重心之一。農曆年節時,95歲的張選格阿嬤不慎跌倒,開學後還是坐著輪椅來上課,她說:「和大家做伙畫畫心情就好,出來走動身體也會好得快。」82歲的羅阿綢阿嬤近期回醫院看診的時間和繪畫班撞期,特地跟醫生商量要錯開,不想放棄一堂課;84歲的巫桂鶯阿嬤還沒請外勞前,總是推著買菜的小推車當拐杖來上課,走上二、三十分鐘也不嫌累……。

這麼好學的學生,讓人動容,「與其說我在教阿公阿嬤,不如說他們讓我成長更多。」廖珮如老師深有所感,因為阿嬤會教她說台語,練日文,告訴她許多年輕時代的生活故事。石鈴老師也說:「他們讓我見識到樸素藝術的美感,了解那一代人的價值觀,這對我是一種啟發。」原本兩位老師的專長是兒童教學,卻在陪伴的過程學會如何跟老人家相處,結下深刻的因緣。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桃米長青繪畫班在紙教堂舉辦樸素藝術展,會後開心合影。(柏原祥攝)

老人為社區之寶

每年重陽節前夕,新故鄉基金會都在紙教堂為他們舉辦樸素藝術展,鼓勵一年來的努力。許多人透過展覽發現,社區的長輩竟有如此豐沛的創造力,近年甚至有大學及其他單位來借展;他們以彩筆,締造在地的傳奇,讓年輕一代漸漸體認到老人為社區之寶。

未來的歲月悠遠,不管滄海桑田,這些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已讓年老的姿態煥發光彩,雖則生命會凋零,藝術卻是永恆。(2014.05.02)

內加道,桃米,長青,繪畫,樸素藝術

內加道與桃米長青繪畫班在紙教堂大合照。(何貞青攝)

無情荒地有晴天 頭社盆地曙光現

日月潭,頭社,活盆地,金銀花,黃順昱

黃順昱(右)歷經多年嘗試,終於找出與土地共存的永續模式,發展金銀花及茶樹等藥草產業。(柏原祥攝)

韌命到認命 藥草農黃順昱摸索永續路
專題報導/柏原祥 攝影/柏原祥、黃順昱

淹水,似乎是日月潭頭社活盆地的宿命,被農民形容為「歹地」,連蓋條農路、工寮,也會陷落在泥碳土裡,黃順昱曾在這塊土地拚鬥多年,領悟到,唯有順著天,找出環境永續的自然農業,才能找到頭社的出路。

地層下陷 先天不良
千萬年來累積的腐植層,形成了頭社活盆地深達20層樓的泥碳土,國外當成礦產開採,發展精緻農業的太空包,但泥碳土結構稀鬆、易吸水,頭社盆地數十年來不斷陷落,甚至比水溝還低,無法排水,每逢颱風大雨,頭社村變成了「大湖村」。

蔬菜作物哪能忍受一年滅頂數次,就算是生命力強韌的檳榔,種在頭社活盆地也長得東倒西歪,蓋個農舍要發展民宿,卻面臨年年下陷,無路可走,休耕荒廢的農地在頭社處處可見,要轉售,也因淹水難以流通,謀生困難,人口外流、老化,一度像是雙腳陷入泥沼裡,失去重心、動彈不得。

養殖與絲瓜 難敵水患
65年次的黃順昱是在地頭社人,同學們多去都市打拚了,老人家倚佇門庭,望穿秋水,他一直很想做些什麼,讓年輕人返鄉、老有所用。約莫十年前,他經過評估,認為頭社盆地是濕地,水源來自日月潭的滲流水,率先引進高山淡水龍蝦,並嘗試養殖日月潭奇力魚,挖了好幾分地養殖池,買了蝦苗,終於等到長成20公分,準備大發利市。

一場颱風帶來的豪大雨,養殖池暴漲,整批龍蝦流進溝圳,成了道地的「野生龍蝦」,投入心血一夕全無!讓黃順昱欲哭無淚!

日月潭,頭社,活盆地,金銀花,黃順昱

黃順昱(右)曾嘗試在頭社活盆地飼養高山淡水龍蝦,卻面臨一淹大水,收成一夕全無的衝擊。(柏原祥攝)

絲瓜是頭社的特產,口感甜脆,不輸澎湖絲瓜。2007年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魚池鄉公所就在黃順昱家中舉行「活盆地絲瓜」品牌記者會,場面相當風光,農民還特別介紹,為了增加淹水的存活率,將三棵絲瓜梗合成一株,就算兩棵淹死,也能靠一株輸送養分存活下去。

農民堅毅求生的意志,在2008年辛樂克颱風遇到殘酷的摧殘,辛樂克就像醉漢,逗留台灣,造成頭社盆地淹水深達3公尺,八成農田泡水,積水過了一週還不退,從高處遠望,頭社成了「日潭」,上百農戶收成幾乎泡湯。

拚命到認命 先順天再找路
連家中長輩都建議黃順昱:「企找個頭路,贏過底歹地找哞路!」自認為很有韌性的黃順昱,學著認命,但認命不代表放棄,他開始調整與老天爺對賭的思維,順著祂,或許能找到平衡點!

第一步從尋找能夠適應中海拔濕地的作物開始,當黃順昱聽聞學名為「忍冬」的金銀花,想說「冰天雪地也開花」,應該不怕淹水吧?而現代人文明病多,中草藥或許是活絡農村的希望;又打聽到澳洲濕地生長一種茶樹,不怕淹水,且低溫萃取的精油香氣怡人,市面上很多茶樹精油保養品是化學合成的,如果將頭社發展為天然藥草園區,加上日月潭響亮的名號,將能邁向國際市場!

日月潭,頭社,活盆地,金銀花,黃順昱

金銀花曬乾後,是應用相當廣泛的藥材。(柏原祥攝)

第一年從一公頃三千餘棵茶樹種起,二年長到成人樓高,金銀花在頭社及銃櫃都有種植。黃順昱向多位藥草專家請益,建立產銷體系,並成立南投縣日月潭頭社活盆地休閒農業區促進會,尋求資源挹注,他還至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就讀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題目是《永續發展觀點融入環境教育經營之研究─以頭社活盆地休閒農業區為例》。

日月潭,頭社,活盆地,金銀花,黃順昱

澳洲濕地引進的茶樹適應頭社活盆地易淹水的特性,帶來農村發展新希望。(黃順昱攝)

去年頭社盆地歷經蘇力、潭美、康芮颱風洗禮,一個半月淹水三次,絲瓜農損失超過六成,水淹過茶樹跟金銀花棚架,黃順昱一度心想「完了」,等水退後,茶樹跟金銀花再度吐露新芽,多年來遇到颱風慌張驚駭的心,突然變得無比踏實。

生態地景觀光 活盆地現曙光
除了醫美生技廠商主動接洽,黃順昱也開發了金銀花養生茶、絲瓜妹妹、茶樹精油、金銀花舒適膏、草本牙膏等多樣的加工產品,並在銃櫃設立了日月潭觀光藥草園,結合了觀光,推出「跳動的大水床」,活盆地濕地之旅等體驗行程。

日月潭,頭社,活盆地,金銀花,黃順昱

頭社活盆地地質相當特殊,像站在「水床」上ㄉㄨㄞㄉㄨㄞ的,吸引許多遊客來體驗。(黃順昱攝)

黃順昱也與在地青年農民合作,復育水社柳、水蓑衣、水蠟燭、水薄荷等原生水生植物,讓濕地的生態豐富多元,「摸蛤兼洗褲」不是俚語,而是頭社的生活真實地樣貌。他希望茶樹、金銀花產區三年內能擴大為十公頃,並吸引更多農民一同投入天然無毒的藥草種植,發展農村特色。

「歹地變福地」的故事,在頭社活盆地繼續上演,黃順昱花上十年轉個大彎,終於找到「順天愛土」,這條農村永續發展的最好出路。(2014.04.07)

讓生態、觀光永續 日管處:總量管制、保護活盆地
專題報導/黃佳琪 攝影/黃順昱

頭社活盆地近年來發展濕地、花海觀光有成,但盆地本身也是生態敏感區,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規劃方向為:頭社活盆地應以生態旅遊、農業文化觀光為主軸,將訂定總量分流措施,減輕環境負載壓力。

日月潭,頭社,活盆地,金銀花,黃順昱

頭社活盆地泥碳土礦物質豐富,小朋友抹在臉上當面膜。(黃順昱攝)

日管處處長張振乾指出,頭社活盆地絲瓜節與金針花海,吸引著遊客前來感受自然美麗的農村風光,日管處也陸續增設涼亭等休憩場所、規劃了一連串的自行車步道,讓遊客可以悠閒的暢遊在花海當中,在地農特產美食也是值得推動的觀光特色,像是絲瓜餐、金針花料理,讓當地農民除了在農作上的收成以外,也能賺些外快。

不過頭社發展觀光在用地取得方面遇到不小難題,張振乾表示,日管處若要進一步整體規劃較大規模的休閒景觀設施,常常受限於私人土地無法任意開發利用的限制,得花時間找地主,進一步溝通,再做規劃,耗費相當的人力與時間,希望未來能找到辦法順利取得地權。

雖然有人潮才有錢潮,但由於頭社活盆地的環境具有獨特性,更需要用心保護,地方也擔心人潮的擁擠帶來環境破壞,日管處也積極訂定總量及分流管制的辦法來因應,避免人潮過多破壞生態,造成環境衝擊。(2014.04.07)

埔里愛跑俱樂部 踏實愛埔里

埔里愛跑俱樂部,夜跑,馬拉松,路跑,PM2.5

埔里愛跑俱樂部曾自辦一次鎮內小型馬拉松賽,圖中四名男子都是初馬跑者。(圖/埔里愛跑俱樂部提供)

專題報導/柏原祥 攝影或照片提供/柏原祥、埔里愛跑俱樂部

曾罹患重度憂鬱症及厭食症的藝人歐陽靖,對生命絕望時,決定要以馬拉松「證明自己變堅強」,她愛上了長跑,思維變得正向;而埔里鎮有一群愛好慢跑的青年,組成「埔里愛跑俱樂部」,從十名團員,擴增到九百多名,他們聯繫情感與正念,帶動埔里更美好。

首發團僅10人

愛跑俱樂部的發起,源自集集綠色隧道半程馬拉松賽,傅裕宸、賴顗中、蔡宜展三位年輕人賽前練習時,在虎頭山大草皮眺望山下邊聊天:「如果揪團團練會有人來嗎?」賽事結束當日晚上,FB臉書上多了一個「埔里長跑俱樂部」,因怕「長跑」嚇跑入門者,改名為「愛跑」。去年8月17日晨跑首發團來了10位夥伴,並討論每週在同樣時段晨跑,後來又開辦每週三的夜跑,透過網路串連、口耳相傳,人數愈來愈多,每週三晚間夜跑團練,最多同時二百多人同步出發,網路社團人數達920人。

這個沒有立案、也沒有組織幹部職銜的俱樂部,動起來猶如使命必達的特種部隊,綽號「阿搞」的傅裕宸是指揮官,手機APP的Line是通訊平台,「叮咚」聲響,團練時的夜點有人認領了;活動海報、T恤有人報名設計;甚至還有專屬攝影師留下每個人終點衝刺的身影;開國術館的「隊醫」郭聰祺,則照護跑友賽後的筋骨痠痛等不適症頭。

愛跑 也要愛環境

埔里愛跑俱樂部,夜跑,馬拉松,路跑,PM2.5

埔里愛跑俱樂部夥伴帶著宣傳布條在中興新村夜跑。(圖/埔里愛跑俱樂部提供)

參與夜跑的,6個月娃兒到65歲阿嬤都有,有獨行俠,也有爸媽推著娃娃車,甚至為了喚起埔里民眾正視PM2.5細懸浮微粒空氣污染的議題,曾經有100多名團員,戴著口罩夜跑,發出「我愛跑步、不愛煙塵密佈」、「環保署應實施空污總量管制」、「愛埔里,不亂燒稻草及茭白筍殼」的心聲。

傅裕宸表示,運動的人會吸入大量空氣,這些污染物質恐引發癌症或心血管疾病,「有好空氣、運動無顧慮」,因此俱樂部舉辦過「還我好空氣愛埔里宣言活動」,呼籲各界重視西部污染空氣進入埔里聚積,難以飄散的事實。

「我們社團雖然不大,但凝聚力很強,大家集中發聲,也許能帶來改變」團員魏玲宜說。傅裕宸表示,長跑會帶來正向的心念與幸福感,大家都希望埔里的環境能夠愈來愈好,更適合慢跑。

埔里愛跑俱樂部,夜跑,馬拉松,路跑,PM2.5

埔里愛跑俱樂部夜跑活動常見父子檔。(柏原祥攝)

埔里馬拉松 共同的夢

辦場具備埔里特色的全國馬拉松,是愛跑團員們共同的夢想,傅裕宸指出,埔里的路線好好規劃,絕對有條件吸引全國「勇腳」前來參賽,慢跑不需高昂的配備器材,是最簡單的運動,人人都可以參與,速度又適中,沿途可悠閒欣賞風景人文。

埔里愛跑俱樂部雖然不是正式立案的社團,但團員們已開始規劃大夢,他們稱呼首次參加馬拉松賽為「跳坑」,「有人挖坑,就會有人跳坑,可惜埔里跑者都跑到外縣市或鄉鎮跳坑」,團員們希望有朝一日,讓跑者在家鄉就近「跳坑」,讓埔里因為跑步,成了更有活力的小鎮。(2014.03.07)

埔里愛跑俱樂部,夜跑,馬拉松,路跑,PM2.5

綽號「阿搞」的傅裕宸,是埔里愛跑俱樂部發起人之一。(柏原祥攝)

長跑路線多 問題也多多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適合推動慢跑嗎?」以好山好水自豪的鄉親,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但在專業的跑者眼中,埔里慢跑路線問題不少,值得相關單位關注改善。

跑者陳富民便指出,多數年輕人是上班族,下班時間都已經晚上6點,但宏仁國中等學校操場,不到7點就在趕人,其他路線多無夜間照明,跑者少了操場這類安全的處所,相當的不方便。白天某些路線也隱藏危機,比如哲學之路沿著圳溝開闢,部分護欄遭到破壞遲未修理,跑者與自行車友會車,一不小心很可能摔入溝內,跌個頭破血流。

曾推動「世界無車日─埔里場」的陳巨凱指出,順騎自然、微風等自行車道,沿途垃圾、狗屎很多,觀光客留下不好印象,即使曾發動掃街,同樣問題過沒多久再度浮現,應該想個辦法,維護車道長久整潔。(2014.03.07)
枇杷里農間小路微風自行車道

路線里程:10.2公里

路線簡述:埔里高工-中心路(沿山腳路)-保民宮土地公廟-圳溝旁自行車道-天旨宮叉路-地母廟-同福宮土地公廟左轉-枇杷路(微風自行車道)-陰陽樹-埔里舊磚窯廠右轉-枇杷路-同福宮土地公廟-地母廟-天旨宮叉路-圳溝旁自行車道–保民宮土地公廟-中心路(沿山腳路)-埔里高工

所需時間:30分鐘至90分鐘

適跑時段:晨跑、黃昏路線

難度:普通(兩顆星)

埔里鯉魚潭環潭繞圈

路線里程:每圈2.2公里

路線簡述:沿潭邊環潭步道繞行

所需時間:每圈10分鐘至20分鐘

適跑時段:晨跑、黃昏

路線難度:簡單(一顆星)

枇杷社區農路繞圈

路線里程:全程一圈2.0K

路線簡述:枇杷社區活動中心-埔里高工後門前左轉-農路圳溝旁十字路左轉-犁頭尖保民宮左轉-枇杷社區活動中心

所需時間:每圈10分鐘至20分鐘

適跑時段:晨跑、黃昏、夜跑

路線難度:簡單(一顆星)

地理中心盃飛行傘起降場

路線里程:往返5.5公里

路線簡述:地理中心碑前廣場-飛行傘起降場-虎嘯山莊折返

所需時間:40分鐘至60分鐘

適跑時段:晨跑、黃昏、夜跑

路線難度:稍難(三顆星)

凌霄殿之路

路線里程:往返20.5公里

路線簡述:SEVEN-11台一店停車場–台14線往霧社方向-凌霄殿牌樓-凌顯一號橋-石墩坑-土地公廟-林道-凌霄殿折返

所需時間:3小時至4小時

適跑時段:晨跑

路線難度:難(五顆星)

路線名稱 里程 簡述 所需時間 適跑時段 路線難度
枇杷里農間小路微風自行車道 10.2公里 路線簡述:埔里高工-中心路(沿山腳路)-保民宮土地公廟-圳溝旁自行車道-天旨宮叉路-地母廟-同福宮土地公廟左轉-枇杷路(微風自行車道)-陰陽樹-埔里舊磚窯廠右轉-枇杷路-同福宮土地公廟-地母廟-天旨宮叉路-圳溝旁自行車道–保民宮土地公廟-中心路(沿山腳路)-埔里高工 30分鐘至90分鐘 晨跑、黃昏路線 普通(兩顆星)
埔里鯉魚潭環潭繞圈 每圈2.2公里 沿潭邊環潭步道繞行 每圈10分鐘至20分鐘 晨跑、黃昏 簡單(一顆星)
枇杷社區農路繞圈 全程一圈2.0K 枇杷社區活動中心-埔里高工後門前左轉-農路圳溝旁十字路左轉-犁頭尖保民宮左轉-枇杷社區活動中心 每圈10分鐘至20分鐘 晨跑、黃昏、夜跑 簡單(一顆星)
地理中心盃飛行傘起降場 往返5.5公里 地理中心碑前廣場-飛行傘起降場-虎嘯山莊折返 40分鐘至60分鐘 晨跑、黃昏、夜跑 稍難(三顆星)
凌霄殿之路 往返20.5公里 SEVEN-11台一店停車場–台14線往霧社方向-凌霄殿牌樓-凌顯一號橋-石墩坑-土地公廟-林道-凌霄殿折返 3小時至4小時 晨跑 難(五顆星)
埔里愛跑俱樂部,夜跑,馬拉松,路跑,PM2.5

埔里夜跑團練路線圖。(圖/埔里愛跑俱樂部提供

埔霧「櫻」之路 王海清圓年少夢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王海清有埔霧公路「櫻花之父」的美名,他高齡91,身體還頗硬朗。(柏原祥攝)

櫻花之父 獲鎮公所表揚

【文/潘樵】山路喜歡蜿蜒,於是在不期然中,總會在峰迴路轉處驚見美麗的風景,可能是一株掛滿白花的樹,也可能是一隻掠向深谷顏色豔麗的鳥,要不然就是碧藍的雲空或者是一溪嘩然。

埔里是被群山包圍的小鎮,市鎮的東北方,埔霧公路蜿蜒爬昇,不同的季節,山路會有不同的表情。初春,山林間嫩綠的新芽是淺淺的溫柔。仲夏,從岩壁間淌下的水澗有歡悅的激動。秋涼,路旁的金黃野菊有豐收的顏色。而冬寒,乍然綻放的櫻花則讓人有愣然的驚喜。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王海清被譽為「櫻花之父」,名氣傳到日本,有文學旅遊團特別來探望。(柏原祥攝)

蜿蜒山路透嫣紅

對,就是櫻花,每年歲末寒冬之際,那條山路旁的櫻樹彷彿是約定好一般,會同時開出嫣紅的花蕊來,燦爛奪目的姿采讓山林間的其他野花頓然失色,於是紛紛掩容退避。

不需要刻意張望,也不必停車佇足,迷人的花采便會隨著窗外的風景流進浪漫的心情裏。於是讓人好奇?是誰?到底是誰在這條原本就美麗的山路邊栽植那麼多的櫻花?是縣政府還是鄉公所?十幾公里長的蜿蜒山路旁,櫻花被有秩序地種植著,就像一排穿著漂亮衣服準備迎賓的孩童般,有著美麗的身影,也有著讓人愉悅的燦容。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王海清在自家庭院種滿了櫻花樹苗,因年事已高,交由第二代上山看顧。(柏原祥攝)

櫻花老人少時夢

後來,當我知道那些櫻花竟然是鎮上一位老人家所種的,覺得有點意外,但是更讓人詫異的是,他已經在那條山路上為櫻花付出三十幾年的歲月了,種下的櫻樹超過四千多株,於是地方上的居民都習慣以「櫻花老人」或「櫻花之父」來稱呼他。

他的名字叫王海清。已經高齡九十一歲的老人家淡淡地描述著,在他年輕的時候,那條山路是狹窄的,但是很美麗,因為路旁長著許多野生的櫻樹,一起開花的時候,整條山路豔麗非常,但是後來因為山路拓寬,使得櫻樹紛紛被挖除──他有些難過,也有些懷念,於是從林務局離職後,便開始一個人在山路邊默默地種植櫻花,企圖要把記憶中美麗的景色種回來。

櫻樹不是種了就可以不管,要用心照顧才能存活茁壯,因此老人家還得澆水、施肥以及除蟲,櫻花種越多,照顧時間及花費更多,一開始,大家都對於老人家的行為十分不解,甚至是百般的嘲諷,但是當櫻花成為山路旁最美麗的風景時,大家除了敬佩,還有著深深的感謝。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王海清在埔霧公路種植櫻花的故事感動許多人,埔里鎮公所頒贈感謝狀表揚。(柏原祥攝)

善念在山谷間迴響

二十幾年前,老人家中風,行動不便,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停止照顧櫻花。一開始,他先交代子女幫他上山去澆水,緊接著,當他稍稍能夠行動時,便拖著蹣跚的步伐上山,這種情形看在親友的眼裏,既為他擔心又為他不捨,消息傳開來之後,在山路間行駛的客運公司特地送給老人家一張免費的乘車證,讓老人家可以方便上下山去照顧櫻花。

而且開車的司機們,只要在山路上遇見老人家,也都會主動地停下車來詢問老人家要不要搭車,「不用,我用走的就好。」老人家總是客氣地婉謝,其實他應該是有需要的,十幾公里長的山路,一般人走來都會疲憊不堪,更何況是中風後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但是他總是不想給人家添麻煩,也不想讓別人認為他享有特權。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王海清長期以步行方式在埔里、霧社之間種植櫻花,即使中風後,也堅持上山照顧樹苗。(潘樵攝)

每天天剛亮,老人家便會開始他的櫻花照顧之旅,或從霧社下來,或從埔里上山,二十幾年來,他持續不間斷地在十幾公里長的山路間來來回回,實在讓人很難想像,那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持著他?面對詢問,老人家總是謙虛地表示著:「沒什麼?快樂就好。」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遊客能在埔霧公路欣賞到櫻花盛開美景,這要感謝王海清長期的付出。(柏原祥攝)

公務部門跟進 再現櫻之路美景

對他來說,在山路旁種櫻花就好像在他家的庭園裏種花一樣,是愉悅自在而且不需要刻意張揚的,因此每當有人質疑,或者是不相信他為櫻花付出的心力,他總是笑著編藉口:「是政府請我做的,一個月薪水二萬五。」其實,老人家二十幾年來,除了付出時間與精神之外,也花費了相當可觀的金錢,買樹苗、買肥料,有時還得雇工種樹,但是他家裏的經濟狀況並不富裕,卻願意傾其所有來照顧櫻花,這種情況實在讓人不知道是要笑他愚蠢?還是為他的行為感動萬分?
是好心有好報吧,每天在山路間走動,讓老人家可以親近櫻樹,也讓老人家中風後行動不便的情況改善很多,因此每天的「櫻花照顧之旅」其實也是老人家的「復健之旅」。幾年下來,老人家慢慢地恢復了健康與體力,而且更讓他高興的是,公部門也受了他的影響,開始在霧社其他的山路邊種植櫻花,他的努力不但讓山路更加迷人,而且也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如今,在小鎮上的居民大多知道,埔霧公路旁的櫻花是王海清老先生所種的,寒冬或初春,總會有許多人專程上山去看櫻花,就像去探望老朋友一樣,在美麗的風景中,大家除了看見浪漫與嫣紅的花景之外,也彷彿看見老人家種樹的身影。

山路總喜歡蜿蜒,於是在不期然中,總會在峰迴路轉處驚見美麗的風景,可能是一叢燦爛的野花,也可能是岩壁上濕涼的水流,要不然就是挺然橫出的老樹,或者是,一則感人的故事。(本文也刊載在潘樵《感動來自土地》一書)(2014.02.10)

櫻花,埔霧公路,王海清,賞櫻,櫻之路

櫻花讓冬季的埔霧公路增色,吸引不少遊客。(柏原祥攝)

食物銀行整合愛心資源 弱勢民眾不飢餓

草屯食物銀行,食物銀行,愛心餐券,社會救助

食物銀行統一倉儲與管理,讓食物有效傳達至弱勢民眾手上。(圖/柏原祥攝)

【柏原祥/專題報導】家中多出的一口飯,很可能是弱勢家庭的救命糧,現代人營養過剩,常常浪費食物。草屯鎮推動「食物銀行」,由鎮公所扮演募集及重新分配物資的公益平台,提供遭遇急難的弱勢家庭餐食援助,這樣的模式值得大埔里地區參考。

草屯鎮公所食物銀行服務對象針對三餐不繼的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身心障礙家庭、弱勢兒少扶助戶、失業家庭為主,有需求的民眾可向社會課、各里辦公處或由機關學校、社福團體轉介,便可自行領用或由里幹事到宅服務,每次領取以5日為單位,鎮公所乾糧倉庫能滿足500至1000人的需求量。

特別的是,食物銀行還提供弱勢家庭嬰幼兒每次1000元的「奶粉提貨券」,類似「待用麵」的模式,有需求的民眾憑券即能到指定商店領取,並廣徵協力餐飲業提供「溫飽愛心餐券」,讓弱勢民眾憑券即能飽餐一頓。

根據瞭解,埔里地區約有6家餐飲業者提供「待用餐」,也有多家便利商店、麵包店,提供「NG」麵包予社會福利團體,但資訊與管道未整合,常發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善心食物過度集中在某些時節或特定團體,部分團體欠缺冷藏設備,食物放到過期甚至腐壞,反而製造困擾。

埔里鎮公所社會課長陳宗儀表示,內政部根據今年年底通過的《社會救助法》37條修正草案,要求各個鄉鎮整合,成立食物銀行,讓食物資源透過公益平台重新分配,達成不浪費、公平分配的目標,食物銀行不僅需要儲存空間,也要訓練盤點、募資人員,待系統建立,大埔里地區更多弱勢民眾將能受惠。(2014.01.10)

草屯食物銀行,食物銀行,愛心餐券,社會救助

日本大阪YMCA曾至草屯鎮食物銀行吸取經驗。(圖/柏原祥攝)

走訪埔里二手店 惜物、愛物、愛鄉里

  編按:逢年過節大掃除,家中舊物怎麼清?其實埔里鎮有許多舊物的好去處,把這類資源交予這些社會福利機構或店面,讓資源再生利用,也減少垃圾量,保護我們的家園。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華山‧創世埔里天使站長吉佩琳守護埔里二手店。(柏原祥攝)

華山‧創世基金會埔里天使站 愛心二手物的天堂

【柏原祥/專題報導】埔里天使站位友山尊爵酒店旁,店面不顯眼,但裡頭「寶物」很多,這些二手物販售所得,幫助埔里地區一百多位貧困、獨居、失能、失智的老人。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華山‧創世埔里天使站商品琳瑯滿目。(柏原祥攝)

走進埔里天使站,20多坪的空間,貨色琳瑯滿目,有二手衣、玩具、文具、飾品、小家電、生活用品,甚至還有進口的卡通公仔、正品的LV提袋,堪稱埔里地區貨色最齊全的二手商店。

站長吉佩琳表示,埔里天使站成立4年餘,商品來自四面八方,華山創世全國共有325個愛心天使站,彼此會流通,許多愛心人士會將家中佔空間的物品拿來寄賣,部分所得捐給基金會,像鎮民「小松」喜歡到世界各地遊玩,天使站裡的公仔、精品幾乎都是他的。

吉佩琳說,一般社會福利區塊,老人福利往往是社會資源匯集的末端,但志工們很有志氣,賣二手貨自闢財源,從事水電工程的志工黃清和大哥,還協助修理回收電器,增加天使站跳蚤市集品項。「守護老人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呼籲民眾不妨將家中「棄之可惜」的東西,捐給天使站。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華山‧創世埔里天使站二手店裡有許多精品。(柏原祥攝)

★華山‧創世基金會 埔里天使站

電話:(049)2994285

地址:埔里鎮樹人路153號

營業時間:全年無休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慈濟環保教育站也回收塑膠袋,有許多志工固定上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柏原祥攝)

慈濟籃城環保教育站 大愛護地球

【柏原祥/專題報導】走進位於籃城慈濟環保教育站,會驚嘆這裡分工細膩:分類塑膠袋的、拔電線塑膠皮的、拆電器的、綑綁舊衣的,每個人各司其職,專注眼前重複的工作。慈濟是國際性的救援組織,這裡收回來的保暖舊衣,有可能搭著貨櫃船至中東、南美,幫助因天災而無家可歸的災民,塑膠瓶瓶罐罐經過協力廠商改造成纖維,化身為保暖的「救命毛毯」。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特別的是,連鎮公所清潔隊都沒在回收的塑膠袋,慈濟志工們分成花色、透明兩類,堆疊綑綁成磚,一公斤才賣6塊錢。站長洪玉滿表示,塑膠袋實在太氾濫了,慈濟不收,就沒人收了,這些垃圾流到溪裡、埋到土裡又不會腐化,「我們不想看見塑膠袋氾濫的台灣」。

洪玉滿建議鎮民,有時上大賣場、百貨公司消費前,不妨來回收站看看,說不定能找到需要的東西。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慈濟籃城環保教育站

電話:(049)2910735

地址:埔里鎮房里里房里路29-10號

營業時間:全年無休

二手店,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劉明鈺開二手貨店,是希望能呼籲鄉親惜物愛物。(柏原祥攝)

生態理事劉明鈺 沒有修不好的電器

【柏原祥/專題報導】劉明鈺本身是南投縣生態保護協會理事,重視環保議題的他,4年前開設二手貨店鋪,提供到府收貨、維修的服務,他說開店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惜物愛物、愛護地球。

劉明鈺指出,很多「報廢」的電器,換個關鍵零組件,就像新的一樣,但很多店家不提供維修服務,甚至勸消費者買新的,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實二手電器好用又便宜,也避免製造垃圾。
在劉明鈺的二手貨店鋪裡,找得到電鍋、液晶電視、洗衣機、烘衣機、烤箱、電暖器,他說這原本都是人家不要的垃圾,如今經過維修,成了熱銷的再生電器,忠實顧客甚至包含仁愛鄉鄉親,常來他這裡撿便宜。

★劉明鈺二手貨

電話:0988-203790

地址:埔里鎮中山路3段56號

營業時間:週日休息

除了前面介紹的3家二手店鋪或回收場,埔里清潔隊傳家寶再生家具工廠、菩提長青村二手倉庫、家扶中心、弘道基金會、炫寬教養家園也有提供回收或再生、跳蚤市場的服務,值得各位鄉親們探訪。(2014.01.10)

埔里二手,華山創世,天使站,慈濟回收,劉明鈺,二手家電,埔里清潔隊,埔里傳家寶

劉明鈺表示,沒有修不好的電器,二手電器跟新的一樣好用。(柏原祥攝)

平埔族大遷徙 水沙連族群大熔爐

番親,平埔族,埔里平埔族,水沙連,噶哈巫,鄧相揚,打里摺

水沙連族群的肖像。(圖/邱若龍繪 鄧相揚提供)

編按:近年來埔里地區平埔族群文化復振與正名運動興起,還是有很多鄉親,不太瞭解埔里的人與土地,與平埔族群有很深的淵源,本刊特別邀請報導文學家、著名文史工作者鄧相揚老師,為鄉親們說明埔里平埔族遷徙的歷史,而更完整的內容,將收錄在埔里鎮立圖書館出版的《文化手曆》一書。

文/鄧相揚 摘要整理/柏原祥

埔里被學術界譽為「臺灣民族的基因庫」!為臺灣族群最多元的地區,各族群的文化在此相互輝映,若以世界的宏觀視之,也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將近200年前,中部平埔族群避戰亂與和侵擾,尋求一塊「烏托邦」,陸續遷徙至水沙連地區膏腴土地,造就埔里多元樣貌族群文化,土生土長的埔里人,約有一半以上有平埔族血統,在地的文化,處處隱含平埔族群的因子,這段「他鄉變故鄉」的故事,深深影響埔里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

番親,平埔族,埔里平埔族,水沙連,噶哈巫,鄧相揚,打里摺

洪安雅族在祖靈樹前舉行年祭。(圖/陳義方提供)

※大遷徙前的平埔族群

台灣原住民與平埔族群屬南島語族,分布區域北起臺灣,南抵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平埔族群因大多分佈於臺灣的平原地帶,又較早與外界交流,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最深,所以被稱為「熟番」,和內山的「生番」有別。「番」為漢人對異族的鄙稱,日治時期因發生「霧社事件」,臺灣總督府為推動「新理蕃政策」,將原稱「生番」的族群統稱為「高砂族」,原稱「熟番」的族群通稱為「平埔族」。

根據學者的研究,中部地帶的平埔族群,包括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洪雅、巴布薩等群,他們曾是歷史舞臺的要角之一,不僅保有各族的治理領域、歷史遭遇、獨特的語言與文化,甚至還曾在中部建立「大肚王國」,由頭目主宰,與北、南部其他族群有聯繫。

番親,平埔族,埔里平埔族,水沙連,噶哈巫,鄧相揚,打里摺

噶哈巫族蜈蚣崙聚落的「番祖雕像」。(圖/鄧相揚提供)

※漢人侵墾 族群流離顛沛

康熙年間大清帝國治理臺灣策略是「順者撫之,逆者剿之」,漢人拓墾集團在統治階層庇護下入台,「番產漢佃」只是權宜設施,最主要的目的乃是取得土地權。苛政引發番變,1699年發生道卡斯族吞霄社抗清事件,1725年水沙連地區發生「骨宗事件」,1731年更爆發跨族群的「大甲西社事件」,族群流離顛沛。

中部地帶的平埔族群不得不降服在帝國的威權下,薙髮歸順清政府為「熟番」。而在此時,自閩、粵兩籍移墾臺灣的漢民如過海之鯽,墾地築圳種水稻,造成平埔族群傳統領域的土地流失。平埔族群和漢人之間,因「佃權」與「業權」、「贌業」與「典業」的糾紛不斷,導致土地流失及空有田業而無租可收的窘境,番業變民業,番社也轉成民村,產權外流,社民生活空間日趨狹窄,陷入赤貧化的窘局。

水沙連地區膏腴的土地久為漢人所覬覦,1814年至1815年發生郭百年事件,郭百年及台灣知府衙門門丁等擁眾入山,企圖侵佔社仔(今水里)、水社(今日月潭)、審鹿(今魚池)等地,從邵族的境域開墾一千二百餘甲土地後,旋又大舉侵入埔里盆地,展開武力侵墾的行徑,並大肆焚殺,使得水沙連陷入一片哀號,土著族人流離失所。

隔年台灣總兵武隆阿才得知此事,下令嚴辦,驅逐漢佃出山,立禁碑,嚴禁越界。郭百年侵墾事件,導致埔里社的勢力衰退,僅存的埔里社族人人丁單薄,又有來自內山泰雅、賽德克、布農的威脅,埔裡社(蛤美蘭社)的埔番懍於漢人的奸詐,透過邵族思貓丹社的引介,求靠平埔族群移入埔里盆地來加以自保。

番親,平埔族,埔里平埔族,水沙連,噶哈巫,鄧相揚,打里摺

洪安雅族之年度祭祖走鏢。(圖/鄧相揚提供)

※西部平原平埔族群大遷徙 埔里盆地烏托邦

邵族土目斡旋之下,開啟了西部平原平埔族群遷移埔里盆地的浪潮,1823年正月,中部地區平埔族跨族群共同簽訂《公議同立合約字》,翌年中部地區平埔族跨族群又共同立約《思保全招派開墾永耕字》之後才實際行動,雖然立約由十五社代表具名,實際上有三十餘社的社群進入埔里拓墾,並誓約「毋許入山擾劫生番,毋許持強凌弱,毋許引誘漢人在此開墾,毋許傭雇漢人在地經營,若有不遵,鳴眾革職」,試圖建立平埔族群的烏托邦,彼族與本族間皆以「打里摺Taritsi」相稱,意即大家都是「番親」。

平埔族群人多勢眾,成為埔里盆地的新主人,在埔里建立與西部平原原鄉同社名的新聚落。此一中部地區平埔族群的大遷徙,不僅造成臺灣族群的重新組合,同時將西部地區複雜的政經形勢更往內山推移,原埔里社人被迫融入平埔社會,泰雅族的眉社、水眉社族人,不得不退至內山,加入到萬大群、眉原群、以及賽德克族的一方。

※開山撫番 文化語言逐步流失

光緒初期,清廷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大量漢人進入埔里盆地拓墾,粵籍客家亦隨波前來,闢水利、種水稻、伐樟焗腦、建廟興學,埔里盆地遂成為平埔族人與漢人角逐之地,各族群於埔里盆地文化消長,漢人再次挾文化優勢,主導平埔族群接受漢化,平埔族群固有文化,隨著社會變異而加速滅絕,其語言及風俗習慣逐步消失。

日治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有如大清帝國的翻版,推動撫育及教化政策,又因後期的「皇民化運動」,使得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與歲時祭儀為之中斷。戰後,平埔族群的文化核心與內涵,因歷史使然,失去傳繼文化的根源,被迫走向漢化的不歸路。

自1824年起,西部平埔族群移入埔里盆地,在此建立家園,繁衍後代,至今已近二個世紀,可謂「他鄉變故鄉」。這二百年來,經歷了清代、日治、以及國民政府的治理,各種族群文化在此相互輝映,同時也展開文化競爭,顯而易見的是平埔族群是在劣勢的一方,加上彼此通婚,血緣混融,現今平埔族群的民族邊界也愈來愈模糊,甚至連後代子孫亦不知道自已是否為平埔族裔了。(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