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藝術文化

熱衷推動藝術的工作者 王顯正現代水墨山水展

【何其慧埔里報導】埔里藝術家王顯正現代水墨山水展,於10月8日至20日在埔里藝文中心田園藝廊舉行。9日下午2時30分舉行開幕茶會,由魚池鄉明潭國小校長林琨清主持,相當熱鬧。 林校長在介紹王顯正時,特別指出農家出身的王顯正早期精於工筆畫,畫花鳥、仕女、人物,還精通裱褙,後拜蕭進興為師,習山水畫與畫法,曾參加許多全國性繪畫賽均榮獲佳績;也在台灣各地舉辦多次畫展,都深獲好評,由於他對藝術的執著,發起創立南投耕讀書畫會並擔任創會會長,目前還擔任南投縣石友會會長。 王顯正自埔里酒廠退休後,除持續水墨創作外,更涉獵木雕、石雕、生活禪畫,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之路,目前還長期在酒廠擔任駐廠藝術家,與各界交流。今年日本發生311強震,埔里藝術家發起捐畫義賣,王顯正捐出三幅義賣所得120餘萬,熱心公益,頗獲好評。

讀者投書:從異域到新故鄉

中華民國一百年,光輝的十月,一批從滇緬邊區歸臺的榮民義胞,也已經在清境地區默默地生活半個世紀。 民國五十年,在金三角「血戰異域十一年」的滇緬游擊隊,終於結束顛沛流離的日子,來到臺灣落地生根;其中二百餘人經退輔會安置在南投,開啟了「農墾清境五十年」的嶄新生活。這群滇緬義胞以及後來陸續安置在清境農場的數十位單身榮民,早期均屬農場輔導的「場員」;以場部為中心,宛如一個休戚與共的大家庭,共同在當時還是一片荒山野嶺的土地上胼手胝足地辛勤開發,創造出今日清境農場的美麗奇蹟。 民國九十一年,以榮義民第二代為主的社區居民成立「清境社區發展協會」,著手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並且將在今年出版《從異域到新故鄉》專輯;透過大事記、口述歷史、大家來寫村史等方式呈現先民們流渙離散而後落地生根的艱辛歷程。期許更多的居民(和新移民)認識這一段歷史,關心自己的家園,再次打造一個和諧美好的新故鄉。(圖文/葉瑞其)

小青蛙拖鞋蘭

小青蛙拖鞋蘭學名為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為拖鞋蘭的原生種之一,因為其中間的假性雌蕊長得像青蛙的眼睛(如圖示), 故名小青蛙拖鞋蘭。小青蛙拖鞋蘭原產於中國西南至印度東北等地,其生長條件極適合台灣生長,尤其是埔里的天然環境,目前已大量繁殖。 小青蛙拖鞋蘭開花時,非常適合擺在室內觀賞,也可用吊盆,非常可愛。有小朋友的家庭,可培養小朋友栽培蘭花入門,第一年一隻青蛙,第二年可有2-3隻青蛙! 此後每年遞增,越養越多青蛙,非常有趣喲!(圖文:陳淑英)

每月一畫 話中有話(100年10月)

「對聯」顧名思義,它必需要有對仗關係(有上聯就要有下聯),簡單幾個字就能讓人體會到詞意中的意境,有勵志、有溫馨、有傳承,也頗多會心之作,現代人較喜明快簡潔,古老的對聯倒也迎合現今時尚。 選寫一幅適合自已心境的詞句對聯,掛在客廳上,也可以憑添幾許閒情逸致。(圖文:李豐富)

張滎芝油畫展 鴨子咖啡展出

 【記者唐茹蘋埔里報導】張滎芝老師「2011嬉遊小品油畫個展」自9月19日起至10月30日止於埔里「鴨子咖啡」展出,共展出22幅畫作,其中也包括大陸的風景與靜物。9月24日並舉行創作分享座談會,包括黃義永、孫少英、張勝利、鄧文淵等多位老師與會,並由朱啟助老師引言主持。   會中大家對張滎芝老師前往大陸北京中央美院習畫的過程大表興趣,張老師也與大家分享其創作的心路歷程。 前述展覽自11月1日起至本年底前移至國立暨南大學行政大樓藝文走廊繼續展出。

埔里黃家古厝幽靜 鄉親推薦私房景點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百年黃家古厝雖非法定古蹟,但仍頗有看頭,建築風格融合漢族、平埔族、東洋、西洋風,黃家第四代保護古宅不留餘力,經歷多次地震整修,結構、門飾保存頗完整,因不對開放,是埔里鎮私房的歷史景點。 黃家古厝相傳是由清朝總兵吳光亮親自勘查地理,並設計格局,是烏牛欄地區「番秀才」望麒麟的宅地,一九0七年遇到地震損毀,一九一0年再聘請唐山師傅照原貌重建,望麒麟是平埔族人,相傳受命清廷為東、西埔里收租,埔里人尊稱他為番秀才,因膝下無子,獨生女望阿參招贅漢人黃敦仁,往後子孫改姓黃。 遠看黃家古厝外觀,是典型清代官宦家庭宅第,但門飾、梁柱、窗櫺雕刻卻涵蓋東洋及西洋的元素,黃家第四代子孫黃(火介)山指出,大廳大門上的彩繪,是客家彩繪大師劉沛然的作品,教化忠孝節義及水沙連風貌的畫作旁竟畫了懷錶、而神明廳的牌位旁,擺著一座鏡面扭曲的「西洋鏡」,讓人不禁好奇匠師創作的理念。 黃(火介)山解釋,懷錶 […]

每月一畫話中有話

凡事用心、勿掉以輕心 前些日子經友人推介向我買一幅橫式書法中堂,我特別選了一首唐詩王維所寫的詩句。關於書法整體篇幅的佈局、架構,我做了一番演練,尤其字體、句型為求意象與整幅字句的氣勢,整整花了一星期以上的時間訓練。 從這件事讓我領悟到:凡事用心、勿掉以輕心。(圖文:李豐富)

傳統皮件藝術 手工皮革獨特

位於埔里鎮民治一街18號,謝弘洲師傅夫妻二人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的皮革藝品。這門皮革、標本的製作,承襲自世代的皮革世家傳統手工,並有現代技術更具豐采。 手工皮革,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謝師傅表示,要完成一件皮件是純手工、重獨特、含文化藝術的成品,首先要克服來自動物身上的獨特「香味」,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而皮件原料的厚薄度也會影響到做工的困難度,如厚者便得多使力、薄者則易破,難以鋪平。因此不怕辛苦,用心努力去做,必能創作出精緻作品。(圖文:林子婷)

把賽德克圖騰鑲進石盤內 余董鴻福把精神傳承下去

【記者黃敬婷埔里報導】埔里石藝創作者余董鴻福,母親是賽德克族人,趕搭此次賽德克.巴萊電影國片熱潮,讓他在賞石齋的參觀人潮也熱鬧不少。 身為石藝創作者的余董鴻福先生,經營石藝創作已有多年,母親為賽德克(Seediq)族,父親為外省二代子弟,二十年前,當他接觸奇石後,便開始了他的玩石之路,隨著世代更迭,他也從一開始既評價且實用的市場路線,邁向自行研發、創作的藝術家旅程,至今獲獎無數。 每次記者媒體採訪賽德克族的相關資料時,第一站總是先前往余董鴻福在愛蘭橋前約八百公尺處的賞石齋去拜訪他,他總會臨時放下手邊的事物,熱心歡迎記者的來到,並詳細介紹賽德克族,作為賽德克族後裔的他,希望透過他自己的口述,可以將賽德克族的歷史更廣為人知, 此次他更採用大家的建議,在石盤上刻畫上幾個賽德克族的圖騰,將這些精神鑲入石盤內,也把族人的不朽精神傳承下去,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觀賞並聽老闆講解有關賽德克族的圖騰意義以及歷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