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草屯報導】來自澳洲的藝術家珍奈特•勞倫絲(Janet Laurence),為讓人類更同理自然,交錯自然媒材與裝置,創作了《花園裡,植物記憶纏繞》,這也是毓繡美術館第一次空間裝置藝術貫穿全館,珍奈特•勞倫絲在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之前來台,藉由作品隱喻人們不能脫離生態系統,希望人們在美學引領下思考人類在地球生命系統中的定位。 珍奈特•勞倫絲不僅是藝術家,她長期鑽研生命科學領域知識,具有物種辨識特殊能力,3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擅長以錄像、數位印刷、動植物標本及其他現成物件等,營造出令觀者沉浸與震顫的氛圍,透過空間營造,她揭示人與自然共存的當地議題,表露對物種消逝的傷感,也盼望人們對環境投注更多的關懷。 對照森林系統,珍奈特•勞倫絲將毓繡美術館一至三樓以「根」、「葉」及「棲地」為主題營造空間,取自南投鹿谷鄉秀峰村的大葉欖仁枯樹,橫躺一樓展廳中央,取名為《心臟休克–血液與葉綠素》(Hearts […]
Category Archives: 藝術文化
【柏原祥/埔里報導】水沙連地區曾是台灣主要的漆樹種植區,埔里更是天然漆的供應中心,也衍生了漆器產業,但隨著生產線外移,山林開發,產業日漸沒落,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漆藝家張賽青開辦生活漆藝研習營,指導一群素人,以蝴蝶、蜻蜓、青蛙為主題,創作獨具風格的漆藝作品,即日起在紙教堂藝廊展出。 天然漆曾是埔里價比「黃金」的產業,在漆器產業興盛時期,一名割漆工人一晚收集的漆液,可以換算建築工人半個月工資,許多家庭賴以為生,雖然埔里地區山林仍留存著漆樹,但台灣工資成本不敵中國及大陸地區,漆器產業來不及做轉型,相關產業沒落,天然漆幾乎全部仰賴進口。 由林務局支持、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開辦的生活漆工藝研習營,屬於「埔里蝴蝶森林公園」計畫一環,張賽青規劃扎實的課程,陪伴一群素人克服漆酚過敏,研習傳統漆工技藝,並從中獲得莫大的創作成就感。 天然漆器絕對是時間焠練下「萬萬急不得」的藝術,天然 […]
【魚池訊】定居埔里的知名導演劉又麒(又名雪赤子),與鑄劍大師陳世聰合作,於日月潭拍攝《劍盧寶劍誰與爭鋒》微電影,結合舞蹈與武術,展現寶劍淬鍊而出的工藝美學。 劉又麒原是電視台導演,創立赤兔馬媒體製作中心,也導過多部地方戲劇,目前在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戲劇表演社當任指導老師,也將在2020公演舞台劇《星光種子》,也執導微電影,內容涵蓋教育與地方人物、社團為主。 陳世聰人稱亞洲鑄劍大師,曾因沉迷武俠小說,自己想擁有一把寶劍而轉行鑄劍,他所鑄造的寶劍結合高科技,每一把同時擁有極高的硬度和極佳的韌性,把劍用力彎曲也不斷裂,曲度可達65度以上,水珠在劍上不附著,已達到奈米等級。 兩人在台北有一面之緣,陳世聰感應劉又麒在戲劇演出上展現的正氣,當下「寶劍贈英雄」慷慨將他平日練身,保有17年以上的寶劍贈送給劉導演,劉又麒說,他持劍時,可以感受到大師精神已融入劍身。 雙方相約日月潭,劉導演取景,結 […]
【柏原祥/草屯報導】驚悚、解構、省思,來自義大利的畫家尼古拉.薩莫利,雖然受過嚴謹的學訓練,技法高超,藝術地位顯赫,但他認為藝術家應打破極限,他用手術刀與刻刀剝離畫作、潑灑硫磺將原本精心繪製的畫作「毀容」,一連串不可逆的破壞,呈現出詭異美感,背後的意圖是, 希望觀者能撕開藝術的「皮層」,直視他創作歷程的苦難。 尼古拉.薩莫利畢業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嚴謹的學院訓練使他擁有優異的傳統繪畫基礎,身處義大利這個藝術大師聚集、人文薈萃國度,過去大師的成就使人神往與瞻仰,但也框限了當地藝術家對於寫實藝術的嘗試,薩莫利想要打開這僵局,他以一種獨特的創作方式「突圍」,身形並不高大的他,在經典巨人的面前展現無畏的姿態。 薩莫利借鏡了巴洛克時期及17世紀大師們的經典作品,如他長期關注西班牙畫家胡賽‧德‧里貝拉、義大利巴洛克畫 […]
【柏原祥/南投報導】定居在埔里的水彩畫家孫少英,以畫筆平實記錄了九二一地震造成的創傷與人性的光明,也以彩筆,忠實紀錄了南投重建崛起的歷程,九二一地震即將滿20週年,南投縣文化局邀請孫少英擔任「藝術家資料館2019駐館藝術家」,孫少英說他一路走來,都是秉持著「用繪畫為社會做出多功能的奉獻」的理念,20年能讓嬰兒長大成年,人生在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能留下的,就是見證時代的畫作。 孫少英今年88歲了,他出生於山東,因國共內戰,17歲時被從軍的哥哥帶來台灣,曾任光啟社美術設計師、台灣電視公司美術組長,早年老三台的時代,新聞節目的圖表、綜藝節目的看板、道具,很多出自他的雙手,1991年退休後,他定居埔里珠仔山社區,部隊裡政宣及電視台的實務訓練,讓孫少英有一雙巧手,速寫快又翔實,並兼具了立體透視與美感,衷情山水美景的他,想要畫下南投的好山好水、風土人情。 1999年9月21日7 […]
【柏原祥/埔里報導】位於愛蘭台地的愛蘭教會,已有148年的歷史,創堂之初,有一塊「禮拜堂」的木匾因蟲蛀腐朽而卸下,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梁志忠與小組成員做文物普查時發現木匾置放於四樓倉庫,文物經過木工老師傅搶救,回覆了原貌,教會將擇日重新掛上。(上圖:愛蘭教會保存的老照片可看到該塊掛在大門上方的「禮拜堂」木匾。(圖/梁志忠提供)) 梁志忠等人執行縣文化局宗教普查計畫,在愛蘭教會倉庫發現的木匾額可能有百年歷史,來自台中豐原地區的巴宰族群約200年前移居愛蘭台地後,受到清末西方傳教士傳播福音的影響,改信基督教,早期沒有地方蓋教會,借族人房舍當「禮拜堂」,該中文字木匾係樟木所製作,長120.67公分、寬50.6公分、厚度3公分,就是掛在族人房舍大門上,是見證基督教來台宣教的珍貴歷史文物。 埔里鎮氣候潮濕,加上年代久、蟲蛀等因素,木匾出現風化蛀朽的現象,若不加緊搶救,恐怕很快成為木屑,梁志忠在徵 […]
【柏原祥/埔里報導】30年前的埔里山水,吸引了廖嘉展、顏新珠夫婦移居,他們結合民間、官方、產業力量,推動了許多影響埔里深遠的計畫,在「地方創生」這個名詞成了顯學之前,桃米經驗早已走在實踐的道路上,30年後,青春已逝,但文化人的熱血仍炙,桃米社區種瓜路「展顏山居民宿」正式開幕,兩人希望這會是共享的莊園,智慧與光的所在。 談起廖嘉展、顏新珠這對夫婦,外界一般聚焦在桃米社造的成果,但在九二一地震之前,夫婦都是新聞人,曾至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工作,這份雜誌在台灣解嚴前出版,但影響是跨世代的,現在談起台灣弱勢底層與環境關懷相關出版物,《人間》雜誌仍不可忽略。 《人間》雜誌停刊後,廖嘉展、顏新珠夫婦在1989年移居埔里,他們對於書寫的熱情從未消褪,成立了「展顏文化事業工房」,採訪記錄埔里寶貴的文化資產,從埔里手工紙、漆器產業田調,到大瑪璘史前文化遺址的保護行動紀錄,「展顏文化事業工房」讓人們更瞭解 […]
【柏原祥/埔里報導】成軍16年的戲偶子劇團,再度來到埔里演出,帶來「伯公拐不見了」戲碼,東方布袋戲與西方持頭偶登上戲臺,結合了熱門時事話題「秋行軍蟲防治」,帶給孩子們歡笑與知識。 戲偶子為客語中「兒童」的意思,顧名思義,演出內容是以兒童為主體,於布袋戲精彩的表演中加入活潑有趣的客家文化元素吸引小朋友的關注與欣賞,團員來自於西田社傳統劇場,擁有數十年的校園演出經驗,團長邱豐榮是土生土長的南部客家人,小時候就在充滿童趣的南部山野中長大,2001開始演出客家布袋戲,並將小時後的生活經驗改編演出了多齣客家布袋戲劇本,2003年拜薪傳獎小西園掌中劇團團長許王為師,並在同年成立了戲偶子劇團。 因在鄉下長大,瞭解偏鄉少有藝文表演,邱豐榮再度來到埔里鎮,在大成、愛蘭、南光、太平、水尾等小學演出,嫻熟的操偶技術、流利的口白,逗趣的劇情結合時事、動漫、玩偶,讓學童看了非常開懷,還因而學會了客語的語詞、童謠與防 […]
【李瑞源埔里報導】6月5日午后,埔基長照中心六樓,悠揚的樂音緩緩流瀉而出,熟悉的老歌手用歌聲將整個時空頓時拉回到過去:「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就在這樣的懷舊氛圍下,為「船山大戲院」揭開今日表演序幕,而演出這場戲的人竟然是74位暨大大一國文課的學生。在指導老師林鴻瑞與李瑞源積極奔走策畫下,透過看戲,締結了與社區長輩、機構長輩們的緣分。 這群學生經過半年來閱讀船山故事集與實際走訪船山社區之後,分成12組,各自選擇想表現的主題和形式來創作。最後這些改編的故事再回到社區裡與長輩們共享交流,則是回饋的表達,意義格外深遠。 船山創作成果發表會,特別安排由劉璦瑋團隊創作的《埔里暨憶:瑪麗亞產院》作為開幕片,一方面是向埔基草創時期的孫理蓮宣教士致敬,另方面感謝埔基長照中心慷慨提供大型場地和行政資源協助。同學們認真拍攝影片的內容品質,更受到長照中心林文堂副主任的讚賞肯定:「這支影片真的拍得 […]
【潘樵/埔里報導】水沙連社區大學「親近生態,認識埔里」師生走出戶外,在指導老師潘樵的帶領之下,逐一探訪埔里鎮上幾個殘存的鐵道遺跡,學員們覺得收穫滿滿,甚至驚呼連連,一趟戶外參訪竟然可以認識那麼多埔里的文史故事,讓人既意外又驚喜。 翻開日治時代的台灣地圖,目前的集集線鐵道是一直延伸到埔里來,當年在埔里鎮上,除了運送甘蔗的輕便車道之外,還有兼營載客與運貨的火車道,以及因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需而闢建的電車道,因此在同一個鄉鎮,同時擁有3種不同用途與運轉模式的鐵道,這是相當難得而且罕見的,因此在鐵道文化方面,埔里其實是相當豐富而且不能被忽略的地方。 但是很可惜,在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之後,埔里鎮上諸多的鐵道遭洪水沖毀,加上當時的公路設施已漸趨完善,於是分散在各地的鐵軌遂紛紛被人們拆除,如今事隔一甲子,埔里鎮上關於當年鐵道的遺跡已經寥寥無幾了,讓年輕一輩的埔里人根本就不知道埔里曾經有過鐵軌,因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