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水沙連地區曾是台灣主要的漆樹種植區,埔里更是天然漆的供應中心,也衍生了漆器產業,但隨著生產線外移,山林開發,產業日漸沒落,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漆藝家張賽青開辦生活漆藝研習營,指導一群素人,以蝴蝶、蜻蜓、青蛙為主題,創作獨具風格的漆藝作品,即日起在紙教堂藝廊展出。
天然漆曾是埔里價比「黃金」的產業,在漆器產業興盛時期,一名割漆工人一晚收集的漆液,可以換算建築工人半個月工資,許多家庭賴以為生,雖然埔里地區山林仍留存著漆樹,但台灣工資成本不敵中國及大陸地區,漆器產業來不及做轉型,相關產業沒落,天然漆幾乎全部仰賴進口。
由林務局支持、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開辦的生活漆工藝研習營,屬於「埔里蝴蝶森林公園」計畫一環,張賽青規劃扎實的課程,陪伴一群素人克服漆酚過敏,研習傳統漆工技藝,並從中獲得莫大的創作成就感。
天然漆器絕對是時間焠練下「萬萬急不得」的藝術,天然漆的特性與化學漆有很大的差異,在乾燥、陽光照耀的環境不會乾,在陰涼濕冷的天氣下反而加速了乾燥的進程,每一層乾燥後才能層層塗附,學員採用了木、竹、紙等創作媒材,運用了貼葉罩明、蛋殼貼附、紋紗塗、水波紋、冰裂紋等技法,創作了貼畫、筆筒、食盤、燭台、飾板等具備生活美學的器具,在燈光的投射下,展現漆器獨具的溫潤、多層次的美感。
15位學員在12週的課程中,有95%學員深受漆酚過敏之苦,卻沒有一位中途放棄,有人甚至每周上完課就得去醫院打去敏針,依然堅持到底,學員們「如膠似漆」彼此砥礪,張賽青表示,這是她教學生涯中所少見的。
來自苗栗,保持全勤的梁美香表示,「看到蝴蝶、蜻蜓在一步步的工序中出現,心中充滿感動,漆藝真的很迷人!」來自台中的蔡金滿,形容自己一摸到漆器就一頭栽入,「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勇敢地做下去,一次一次不停嘗試,直到抓到感覺。」。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表示,漆藝創作過程艱辛,需要耐得住性子,可以感受到學員不僅是喜歡而已,而且培養了使命感,希望能為埔里曾經繁榮的漆藝術貢獻出力量,成果真讓人感動,許多作品一方面有漆器原來的元素,甚至與傳統、現代之間產生連結,如漆板巧手拼貼之後,已成為一幅現代的藝術作品,學員努力下去,技術能力、藝術水平提升,吸引許多關心漆藝發展的人們一起來關心,成為文化復振的動力,希望在「埔里蝴蝶森林公園」的願景下,讓結合漆藝在內的蝴蝶工藝走入國際,讓世界從蝴蝶認識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