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影像故事館長期向鎮民徵集許多老照片,但多數照片為黑白照,與拍攝的實際場景有落差,本身正職是廚師的吳金炎對影像後製很有興趣,他主動協助埔里圖書館、影像故事館考究日治時期的人物服飾、場景、建築、器物應有的本色,並運用軟體將黑白照片著色,還原影像公布後,引起廣大迴響,老一輩的鄉親不禁拍案叫絕,「對,這真的是我小時候看到的樣子」。

埔里鎮立圖書館長期向鎮民徵集老照片,出版鄉情、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手曆,近年來在臉書成立埔里影像故事館,述說每張老照片背後的故事,這些日治時期甚至清朝的照片,不僅有風景明信片,還有許多鎮上重大歷史事件影像,即使影像保存的相當不錯,但受限於過去沖洗輸出技術不發達,絕多數多為黑白照,僅有少數風景明信片為彩色,與拍攝時的真實的場景有著落差,讓人有種時空的距離感。


本身是廚師的吳金炎興趣廣泛,自學影像後製,整理家中的老照片,興起了將黑白照片數位上色的念頭,拉近小時候的記憶,他偶爾在網路上看到埔里影像故事館的老照片,向圖書館提議運用自身的專長,讓老照片還原拍攝時的場景,圖書館員陳義方擅長考據、吳金炎專研後製,兩人密集討論,蒐集古物資料對照,一筆一畫將老照片還原、貼近現實場景。


吳金炎說,數位上色最困難的並非技術,而是考據,比如有很多老照片出現了日治時期的制服,就黑白照片而言,深藍與深紅的階調是一樣的,但人眼所視及記憶是不一樣的,苦惱的是這些衣服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怕顏色脫離現實,必須從史籍上考究,調出最接近的顏色;而有些老房子早已不復存在,拆到磚瓦不存,便以建築材料為索引,從日本現存古蹟做比對,找出近似的建築材料後再依序上色,如埔里城隍廟在日治時期是弘法寺,屋頂磚瓦原本按照台灣宮廟普遍的建築風格設定為棗紅色,但參照日本本土老建築後,改為鐵灰色,更貼近真實的樣貌。
陳義方表示,影像後製過程蠻傷眼力的,但熱愛鄉土的情懷,讓吳金炎運用他精湛的技術,讓老照片頓時鮮活起來,很謝謝他百忙之中撥冗為埔里留下這麼棒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