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故事變立體 暨大師生合演紙偶劇

暨大同學以船山故事為藍本,打造翻幕紙偶劇。(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暨南大學大一國文課程同學,在閱讀愛蘭台地故事後,以船山講古為主題,將無某崎、番婆鬼、巴宰故事等在地題材,發揮創意製作紙偶戲、戲劇、廣播劇、影片、桌遊共九組創作,並在埔基長照教學中心與長輩們分享。

暨大同學以複合媒材做雕塑,描述早期埔里農村社會的場景。(柏原祥 攝)
暨大同學以複合媒材做雕塑,描述早期埔里農村社會的場景。(柏原祥 攝)

埔里鎮愛蘭、梅村、鐵山社區俗稱船山,是埔里鎮最早開發的地區,保有史前大瑪璘遺址,也是巴宰族的祖居地,留下許多有趣的傳說,例如巴宰黑巫師「番婆鬼」會挖貓眼睛提升夜間視覺、吃不乖小孩心臟;愛蘭台地過去必須下台地至南港溪提水,來回很折騰人,許多待嫁閨女怕嫁過去太勞累,愛蘭台地男人取不到老婆,而有「無某崎」之稱。

過去這些故事多為訴諸文字,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國文D班、管理學院國文D班在指導老師林鴻瑞、李瑞源的帶動下,以船山故事為藍本,同學分組,各自發展了在無某崎娶到番婆鬼翻幕紙偶劇、仿清明上河圖的巴宰生活卷軸畫、桌遊、影片、廣播劇、MV,以說學逗唱的形式,賦予老故事新風貌,部落耆老看了笑逐顏開,稱讚同學們的創意展現。

暨大同學以船山故事為藍本,打造古今對照的立體模型。(柏原祥 攝)
暨大同學以船山故事為藍本,打造古今對照的立體模型。(柏原祥 攝)

愛蘭里長陳文富表示,船山文化資產與故事,就在師生的演繹中活了起來,很謝謝暨大的用心安排,讓船山故事被更多人所看到。李瑞源表示,雖然同學們台語不太「輪轉」,但還是努力將老故事賦予新風貌呈現,看得到誠意。

暨大同學以電腦繪圖,描述地名牛相觸的故事。(柏原祥 攝)
暨大同學以電腦繪圖,描述地名牛相觸的故事。(柏原祥 攝)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