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素有民族大熔爐之稱,平埔族、高山族、客家族群、漢民族都在此生活,無論從語言、工藝、食物,處處可見各族群遺留的文化軌跡,有些聚落迄今仍保留古地名。↑上圖:埔里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圖為噶哈巫年祭中,族人手拉手「牽田」吟唱古調。(柏原祥 攝)
埔里鎮平埔族群包含了巴宰、噶哈巫、道卡斯、巴布薩、巴瀑拉、洪安雅族,於1820年(清道光元年)左右遷徙移入今天的埔里盆地,「埔里」這地名便有學者解釋,是許多平「埔」各社最集中的鄉「里」,因鄰近山區為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生活場域,平埔族群聚落位置,成了漢人與高山族群間的緩衝。
從崎下往愛蘭台地行駛,可見到巴宰族群馬賽克拼貼,上面拼著Auran、Alisai兩字,埔里「愛蘭里」,舊稱「烏牛欄」,即平埔族巴宰族的「烏牛欄(Auran)社」(原居於台中豐原)移居於此,有住在水邊的意思;Alisai音近阿里史,或又稱Lalusai則有兔子很多的狩獵場或是竹筍集散地意涵。
埔里還有「房里」地名,也是原本在苗栗苑里的道卡斯族的「房里社」族人遷居於此而得名,根據文史工作者調查,泰雅族早期居住埔里,由於西部平埔族人移入,迫使部分族人往更山區遷移,埔里的「守城份」便是以前泰雅族人居住地稱Slna Lucos,是洗衣之意;而埔里的「史港坑」,泰雅族稱Vare Valu,是芭蕉之意;另有「蜈蚣崙」,係泰雅族叫Pocao Larot,是食雞之意。
而有些地名係根據地形,如牛相觸係因鄰近二山呈現對峙狀,猶如兩牛牛角碰觸;牛眠山則因山形近似眠牛之貌故名,至於愛蘭台地從國道六號愛蘭交流道遠眺,就像是一艘陸地上的船,有埔里船山之名。對於埔里地區平埔文化研究深入的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表示,樂見聚落居民為地名正名,如此才能與傳統歷史文化產生聯結,對文化傳承有正面意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