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吃完肉圓來一茶壺「洗碗湯」(又名為惜福湯),這發源於埔里的獨特吃法,主、配角,搭得剛剛好,吃得很飽足,相傳與早期埔里伐木業有關,即使木業已退場,但這樣的習慣在埔里的肉圓店、切仔麵店還是看得到。↑上圖:菊肉圓的老闆娘戴著口罩,細心的「照顧」每一顆肉圓。(柏原祥 攝)
日治時期到民國50年代,台灣的伐木業相當興盛,忙碌的工人全身沾染了木屑泥土,又因路途遙遠,不方面回到鎮上用餐,腦筋動得快小吃攤販,扁擔扛著食材、火爐到工地煮麵做小生意,因怕裝鍋的湯灑出來,便以茶壺替代,古月軒負責人胡仁智表示,林業在埔里雖然沒落,但地方上仍有不少小吃店延續這樣的習慣,吃完一碗麵,再來碗茶壺「洗碗湯」,飽了肚子,暖了身子,成了埔里特有的小吃風景。
雖然是「洗碗湯」,但隨著現代人飲食精緻化、健康化、食安化,仍然馬虎不得,菊肉圓考量到肉圓以豬油溫熱,現代人平常又大魚大肉,吃太多油對心血管不好,因此以新鮮白菜、高麗菜、蘿蔔等蔬菜熬湯,搭配吃完肉圓皮的筍丁、肉汁、油脂,相當的「速配」清甜,不會讓人感到太油膩;古月軒的切仔麵端上桌是碗乾麵,再配上一壺大骨熬的清湯,平實帶著層次,延續古早刻苦但享受當下的食滿、食足的精神。
而茶壺清湯,也是菊肉圓肉羹麵的湯底,菊肉圓遍尋各地肉羹,卻找不到能與清甜高湯融合不帶腥味的食材,乾脆全由自家手做,連辣椒醬也是融合了一般辣椒、燈籠椒、朝天椒,擷取各種辣椒辣度或香氣上的長處,豐富了肉圓、羹麵、清湯的層次。
一茶壺看似平淡無奇的清湯,延續早期伐木工人隨遇而安、就地吃飯的刻苦精神,即使現在小吃精緻化了,用得是瓷碗、瓷盤,那一壺看似突兀的鐵壺或錫壺,卻連結了埔里的過去,展現了埔里小吃的縱深與底蘊。
Comments
@報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