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口味的麻糬/埔里報導】位於西康路的窄巷中,藍色的鐵門,門口掛滿春聯和榮譽榜,上頭有學生過去獲得的獎項。
屋內佈滿大大小小的作品,牆上展示各式各樣的毛筆,有長得像油漆刷的大毛筆、烤肉刷的中毛筆和有像牙刷的小毛筆,使用於不同用途上,而課桌椅擺放教導學生所需的硯台、墨水及宣紙。裡頭,有位白髮蒼蒼,帶著毛帽,臉上滿是歲月痕跡的伯伯,帶著親切和藹的笑容,用著獨特的江西口音,介紹寫書法的過程和來歷,他正是「吳沛然」老師。
台灣光復後,吳沛然隨國民革命軍來台,退伍後,在無聊的日子裡,他想起了父母教導的書法,加上鄰居的鼓勵,於是下定決心要傳授中國文化的精粹,因為對學生要求很高,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學生能將字寫漂亮,「嚴格」是吳老師的教學原則,如果學生寫錯字,就要整張重寫,老師過去的經驗竟然有學生重寫過八次,正因如此,也教出了一些有名的書法家,遍佈全台。
成為一流書法家,是老師自小的期許,也希望藉由教導更多優秀的學生,鼓勵他們將書法的文化延續下去。他說「書法是一個人的面子」,除了書法,讀書也有其重要性。期許現在的學生能多閱讀古文及唐詩,充實文化素養,話語畢,老師馬上背出一口流利的古文,證明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熱誠。
時代變遷,研習書法的學生越來越少,老師擔憂未來中國傳統文化將會流失,年輕人不再熟悉自己文化。
相關新聞
Comments
@報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