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的米苔目 找回放伴互助的古早味

米苔目材料簡單,只有在來米漿與地瓜粉,但要煮得好吃頗有學問。(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南村社區舉辦「來去踅南村」社區同樂活動,為了找回過往農村共農、陪伴、共食的情感,特別安排「五行米苔目」製作,跨世代一起來體驗體驗農民「相放伴」的時光。

南村社區舉辦「來去踅南村」活動,準備了「五行米苔目」,找回早期農村社會農忙時放伴的情感。(柏原祥 攝)
南村社區舉辦「來去踅南村」活動,準備了「五行米苔目」,找回早期農村社會農忙時放伴的情感。(柏原祥 攝)

早期台灣農村缺乏機械割稻機,農戶欠缺人手的時候,「會厝邊揪頭尾」,各個家庭出壯丁幫忙割稻,彼此交替支援,共同完成割稻,稱之為「相放伴」,農忙之後,來碗或甜、或鹹的米苔目解渴或補充體力,此時成員彼此閒話家常,聯絡情感,這是老農共同回憶,但這樣場面,因機械取代人工,加上農村人口外流愈來愈難尋。

埔里鎮南村社區過去是稻米的故鄉,過去富饒的稻田,多已轉為茭白筍田,南村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黎玉微說,老一輩居民並沒有忘記農忙後米苔目的滋味,因此在「來去踅南村」社區活動的壓軸,便是邀請社區居民一起搓製、共享「五行米苔目」。

剛剛煮好撈起的米苔目,必須馬上放進冰水裡放涼,口感才會彈Q。(柏原祥 攝)
剛剛煮好撈起的米苔目,必須馬上放進冰水裡放涼,口感才會彈Q。(柏原祥 攝)

所謂的「五行米苔目」,其實是純白的米苔目,加上紅龍果、綠色地瓜葉、薑黃、竹碳等天然色素而成,材料簡單,在來米磨成漿加上些許蕃薯粉搓製,成型後過篩,形成條狀入沸水,煮至浮起,馬上撈起浸冰水才會軟Q,負責掌廚的謝鳳蘭表示,外面工廠生產的米苔目為了增加口感風味,會加一些不知名的粉,但南村社區婦女們做的純天然、無添加,絕對是農村的原味。

黎玉微表示,品嚐現煮米苔目的滋味,體會過往農村閒適的時光,就像是米苔目的原料只有在來米漿米與地瓜粉,雖然單純,卻又富足純粹。

南村社區料理米苔目聯絡居民感情,謝鳳蘭(中)是總舖師。(柏原祥 攝)
南村社區料理米苔目聯絡居民感情,謝鳳蘭(中)是總舖師。(柏原祥 攝)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