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東南郊古地名「五港泉」,位於枇杷里與水頭里的交界,地下泉水相當豐沛,天然湧泉處處,但因人們搶地蓋房,湧泉變得難尋,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呼籲,應保育五港泉埤塘、湧泉,讓後代子孫來到此地,還能聯想五港泉這地名的由來。
相傳埔里鎮有五大名泉,分布分別是,東-地母廟、西-愛蘭鐵山甘泉、南-珠仔山、北-內埔、中-通天堂,因泉水甜美冷冽,使得埔里成為知名礦泉水大廠喜愛設廠的基地,而五港泉靠近地母廟,過去處處湧泉,當地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蓋魚塭、洗衣場,而天然的埤塘,也常是孩子們戲水的好所在。
埔里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表示,「五」這個數字,傳統上是「多」的含意,五港泉並非限定五處湧泉,而是說此地有無數的湧泉,五港泉因為有了自然湧泉形成的埤塘,是無數水生動植物、兩棲類的天堂,埤塘裡看到土地冒泡,代表這些湧泉是「活」的,可惜因為人們搶地蓋房,很多湧泉、埤塘被水泥填平了,目前最能夠讓人們親近的湧泉,大概是宏基蜜蜂生態農場裡的泡腳池。
五港泉還是阿里坤族(編按:阿里坤族在史籍上多記載為「洪安雅族」,這其實是錯誤的人類學家訂名,語彙來自閩南語「番仔」的歧視性稱呼,既不符合族群自我稱號、也顯示過去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傳統,因此「阿里坤族,才是最符合該族群的正確自稱(感謝洪健鈞指正))祖居地,每年祖靈祭,就在德正宮土地公廟後一棵樹齡達400年的老茄苳下舉行,它是埔里第二老的樹木,見證了五港泉的發展。潘樵說,無論文史、生態,五港泉都有絕佳條件,成為深度導覽景點,希望鄉親們一起維護這塊寶地,而公部門也應改善公設,增加解說,讓民眾能自在、又知性的遊覽。
相關新聞
Comments
@報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