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色‧大地之華-天染工房作品展在紙教堂

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心中有著殷切的希望,要讓已經斷了80多年的台灣染織文化,能再度復甦活化。(廖嘉展 攝)
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心中有著殷切的希望,要讓已經斷了80多年的台灣染織文化,能再度復甦活化。(廖嘉展 攝)
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心中有著殷切的希望,要讓已經斷了80多年的台灣染織文化,能再度復甦活化。(廖嘉展 攝)

【顏新珠/埔里報導】「我們要的是文化櫥窗,不是放在博物館的文化標本;要走向當代,走向未來!」天染工房創辦人、台灣工藝大師陳景林在紙教堂「台灣本色·大地之華」天染工坊作品展開幕記者會時款款談到他成立天染工作坊的初衷。

早期台灣各鄉鎮不乏大型的染房,但在19世紀末葉化學染料開始量產,台灣傳統天然染因敵不過化學染的快速、與低價,天然染坊在1920~1930年代中快速沒落,甚至消失,直到20世紀的80年代台灣天然染色開始重新受到重視,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可以說是第一代的推動者,在他們的心中有著殷切的希望,要讓已經斷了八十多年的台灣染織文化,能再度復甦活化,讓台灣與世界的染織文化能再度接軌。

天然染織所製作的圍巾,散發自然風。(廖嘉展 攝)
天然染織所製作的圍巾,散發自然風。(廖嘉展 攝)

南投水里出生、成長的陳景林,自小家境清貧,童年喪母,生活雖坎坷,卻也造就他堅韌的性格。一生的精華歲月,與草木為伍,以自然為師,這位「好色」之師,與妻子馬毓秀卻無怨無悔反其道而行,擁抱台灣的花草樹木,萃取其顏色,透過染織要讓世人看見台灣本色,大地的光華。

師大美術系畢業的陳景林,集美術、工藝、設計之專長,從事染織藝術超過30年。1989~1999年,陳景林深入高山峻嶺到中國西南地區進行少數民族服飾及染織繡工藝的田野調查,這些堪稱活化石至今流傳在民間的古老手工技藝,甚至可回溯到一千兩百多年前唐代的生活樣貌,透過記錄、分析,盡可能將這些珍貴且有可能失傳的傳統技藝給留存下來。

天然染織可以運用在生活各個層面,是永不退流行的工藝。(廖嘉展 攝)
天然染織可以運用在生活各個層面,是永不退流行的工藝。(廖嘉展 攝)

其後陳景林也一直在思索:到底台灣的顏色是甚麼?有沒有甚麼東西是從台灣的土地長出來的?因而花了3年的時間從低海拔到高海拔踏查、採樣、試驗台灣天然植物做為染料的成效,完成了120種染料植物的研究,並出版了《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一書。

921地震後為了幫助社區產業的重建,夫婦倆先後投入中寮、石岡、太平、東勢等社區的天然染色教學。2008年陳景林辭去數所學校的教職,以身示範投入天染的行業,並創立了天染工坊,與妻子馬毓秀帶領一群年輕工作者將染織應用於生活,要讓台灣人的生活能更雅致。

天然染織所製作的圍巾,散發自然風。(廖嘉展 攝)
天然染織所製作的圍巾,散發自然風。(廖嘉展 攝)

這次在紙教堂流藝廊所展出的「台灣本色‧大地之華」天染作品展,有歷屆榮獲台灣優良工藝品評鑑時尚獎的作品,諸如「彩羽頌絲棉系列」,從2011年設計至今,已陸續製作了很多批,它是以台灣美麗的鳥類:八色鳥、綠鳩、環頸雉、岩鴿、駌鴦等五種美麗的鳥類為題,以牠的美麗配色發想轉化設計的時尚產品,這些低調的奢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呢!

而「飛躍雲天」系列的創作發想,是馬毓秀搭乘飛機觀望窗景而來,有低空俯瞰的朵朵雲層;有高空時一望無際的藍天,一種搭配一種組合可以經由設計的轉化,擴展運用為圍巾、門簾、T恤。

這次的天染綠工藝,從服飾到家飾,皆以天然染料、纖維,發展健康、環保的色素,作品有簡約禪風,時尚典雅,素華溫潤,低調的奢華,都可以看到陳景林、馬毓秀夫婦,一路行來始終如一的堅持,每一作品都訴說著他們對於染織文化,再現台灣本色.大地之華的用心,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展覽日期:2017.8/16~9/17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18:00
展覽地點:紙教堂【流】藝廊

•主辦單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
•展出單位:天染工坊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