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秀霞】國際快遞公司DHL員工利用假期到仁愛國中當志工,粉刷牆壁,並彩繪了操場邊的3面牆,引起正反兩方的不同迴響;下午特地到仁中觀察現場,並且訪問了兩位三年級學生,請他們發表對這些壁畫的看法,剛開始都異口同聲表示「不錯啊!很熱鬧」,但有位李同學說出: 「太幼稚了!這應該比較適合小學生吧。」
問起若是讓同學來設計的話,他們想要什麼風格呢,有同學表示喜歡簡單的線條,可以表現原民傳統精神和文化的精髓;或是有關祖先的傳說,總之,畫面要乾淨,不要太花俏。
遊走仁中校園一周,可見部分設施已老舊,操場旁的新司令台水泥剝落,對照以白色為底,五彩繽紛的牆面,彷彿雞皮鶴髮的老太太,卻又濃妝豔抹益顯老態;塗抹過程滴下的顏料,給地板添加了擦拭不去的斑駁。
志工們無私的付出值得讚賞,可是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思維加諸受助者的行事,是否有待商榷?他們可曾跟學校師生充分討論,或是先做問卷調查,明白需求之後,再用心規劃並精心施工,以免留下自以為功德圓滿,卻讓受助者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無奈。
仁愛國中自民國57年成立至今將近半百,有些設施已殘破不堪:如前述的剝落平台,學生在上面活動,一不小心可能受傷,有些邊坡滿布青苔,遮掩了原本精心雕琢的牆面;也許長期生活其間已見慣不怪,可卻讓初次進入校區的訪客覺得心疼,這對於學生的美學涵養是否也產生了反效果呢?
仁愛國中校舍由多次獲得建築大獎的知名建築師姜樂靜設計,她運用很多部落的元素,如教室牆壁以石板疊成,配上部落的紅色與黑色等代表色,採用了賽德克紋路;窗戶使用白色的推射窗,開窗時讓自然風最大切面吹進來,造型獨特。她不用水泥做欄杆,改用擴張網或鋼件,讓建築物變得輕盈,也不遮蔽觀賞山林景致的視線。
還有許多小細節讓人驚艷,如彩繪牆上的紅磚部分,從上往下看其實是一把番刀。
在水保局等單位補助下,近年來很多外包團隊進到村落彩繪,但所繪製的主題,經常與在地族群文化分隔,反而形成了視覺上的不協調,屢屢遭人詬病。高明的彩繪應考量建築顏色整體感及當地人文特色,尤其是學校,關乎學生美感養成,在動筆之前,應當做更細緻的溝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