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休睏】位於南投縣北境的國姓鄉,是縣內最知名的客家鄉鎮;早自日治時代的戶籍調查中,國姓鄉即以高達74.4%的廣東省客籍人口,成為了全南投比例最高的客家聚集區域。只可惜隨著時代的演變,國姓鄉多數客籍居民的使用語言,紛紛不敵外來河洛話(閩南)的強勢衝擊,導致原有的居民母語(客家話)日漸式微,不論是在自身的客家文化與族群認同方面,都面臨著迫切的存亡危機。
為了確實保存「客家文化」的在地重要資產,國姓鄉於2007年成立「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意圖透過客家歌謠教學的授課模式,完好凝聚地方對於「客家」傳統的深刻認同;時值2016年,該協會堂堂邁入「十週年」的重大時刻,除了孕育出全南投縣最為完整的客語歌謠編制之外、也連帶培養出許多山歌界的明日之星 !堪稱縣內最輝煌的客語復興行動。
於今年八月二十號舉行的「南投縣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成立十週年慶祝大會」,於國姓國中內部的大禮堂盛大展開,正式歡慶邁入十年歲月的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從一個小型的歌謠教學班慢慢茁壯,最終成就出全南投縣最具影響力的客語復興典範,在在刻畫出國姓鄉客家文化的自信與驕傲。
當天活動會場中,除了受邀到場的在地客家協會代表,如草屯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春進、大埔里客家藝術客家傳統藝術促進會學員之外,也有來自外縣市的客家協會組織,像是苗栗縣西湖社區、大湖社區、新竹縣竹東社區、台北市三興社區、彰化縣芬園貓羅溪畔客家文化協會、台中市客家文化協會和台中音樂曲藝協會東勢班等的客家團體,皆不辭路途遙遠地到場聲援外,甚至參與了活動內容中的客語歌曲演出,擴大了整體活動上的精神意義,呈現出不再侷限於南投縣內的客語復興想像,而是串聯更多致力於傳統歌謠保存的相關組織,一同為客家文化打造全新的美好可能。
*兩位客家媳婦與一位歌謠老師締造國姓鄉客語復興的重要推手
成立十週年的「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能夠完整造就出今日的耀眼成績,其實是要歸功於三位「非典型」的內部人士: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現任榮譽理事長)林秀鳳女士、現任理事長許麗芬女士,還有客語弦樂及歌謠班指導老師賴仁政先生。在這其中,林秀鳳與許麗芬二人本身都不是客家人,反倒是嫁入客籍夫家,才開始正式接觸客語文化的客家「心臼」(客語的「媳婦」之意);而長年致力於歌謠教學的老師賴仁政,則是來自苗栗銅鑼的外地客家人。
二位非客籍的「河洛妹」,加上一位非在地的歌謠老師――這三位「非典型」的運動推手,就在短短的十年之內,努力打拼出現今全南投最為完整的歌謠編制團隊,締造了當地客家文化的再興潮流;豐富的演出經驗與社區團結意識,讓標誌著「國姓鄉弦鼓歌謠班」展旗上的樂手團隊,成為了當日會場活動的矚目焦點,節奏順暢優雅的伴奏音樂,鼓動了山歌表演的歌唱動能,譜出國姓鄉最動人的客語歌謠新頁。
擁有多年客家弦樂及歌謠教學經驗的賴仁政老師,除了在國姓開設相關課程之外,也在苗栗、新竹甚至彰化芬園等地開課,數年來豐富而老練的授課模式,已為客家傳統歌曲推廣做出了極大貢獻;而十年來的孕育栽培下,已讓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出現多名「山歌好手」,其中又以現任理事長許麗芬最為傑出,多次受邀參與客家電視台的歌唱表演,堪稱南投縣山歌界的第一把交椅。現今許麗芬也活耀於國姓、埔里等地的客語歌謠教學,期盼透過歌曲的教學推廣,發揚南投縣珍貴的客家文化。
*「大四海」腔調秀全場精采多元的國姓客家話
台灣的客家話腔調,現今存有五種,分別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和詔安腔;在這其中,擁有豐富客家色彩的國姓鄉,就囊括了大埔、四縣和海陸三個客語腔調。關於此三腔調的並存狀況,當地多簡稱作「大四海」,象徵著國姓鄉多元包容的客語腔調現象。
當日的慶祝活動中,不少出席代表都選擇以客語作演說,雖然確實表達出關於客家認同的實際言談作為,但內容多僅限於台灣主流的「四縣腔」;由於該腔調的使用人口,占達客家族群半數以上,可說是主流場合中「絕對強勢」的客語腔調。為了證明國姓在地各客語腔調的平等地位,開場的活動主持人許麗芬理事長,特地將「大四海」三腔調並用於講談中,創下了國姓客家活動中的罕見先例。
儘管許理事長盡力想以「三腔並用」的演說姿態,企圖表現出在地客語的融合特點,但其腔調內容的混雜不清,仍遭到一旁的前理事長林秀鳳拿麥克風「提醒」,玩笑地評道「用國語就好了,我看妳舌頭都要咬斷了」,引起全場的一片喧笑,讓許理事長不好意思的回應:「恁歹勢吼,捱(客語的『我』之意)已經恁努力,係舌頭要『打結』了,大家就容忍一下啦!」,成為了開場演說中最趣味的內容插曲。
除了「大四海」三腔調並存的客語特色現象外,國姓鄉知名的「搶成功」儀式,也曾入選去年「客庄十二大節慶」的內容項目中;同樣擔任當日主持人的前理事長林秀鳳,更是在場呼籲今年的「搶成功」活動,必定要延續去年的入選佳績,讓國姓的客家文化取得更多全國性關注,並獲得場內如鄉長丘埔生等政治代表的強烈支持,期盼能再造出全國性慶典的地方驕傲。
*演出活動「超時」!大會活動流程有待檢討
綜觀這場標誌「十週年」的重要慶祝大會,內容擁有各相關客家組織的友情助場、精彩豐富的客家歌曲表演,中午甚至安排有大型辦桌的豐盛餐點,滿滿帶給人「賓至如歸」的美好享受,真要歸功於辦理單位的深刻用心。唯一的美中不足在於,活動中自早上十點後開始的歌謠表演節目,居然一路演出至超過了中午時段,導致最後的表演項目「大合唱」被迫取消,直接進入全體合照並開桌餐宴,完全斬斷了最終安排好的「圓滿合唱」之動人演出。
如此突兀的演出結果,究竟是因為時間安排上的人為疏忽,還是有其他複雜因素所導致?自早上九點開始的慶祝大會,光是開場的各代表致詞,就已花費了超過五十分鐘的冗長時間,致使整體的歌謠表演在十點後才正式開始,是否就此壓縮到後續歌謠演出的節目時間,導致後來節目「超時」的脫序狀況?而各個歌謠表演項目的時程拿捏,到底有沒有經過主辦單位的事前計算,最終竟然呈現演出時段超過十二點的誇張情形,讓許多原本興緻高昂的觀眾挨餓肚子,面對著用餐時間遭到無情「剝削」的狀況,最後只好在主辦單位「懸崖勒馬」的決定下,透過犧牲活動末項的「大合唱」演出,來成全起全場觀眾的飲食需求。
平心而論,「南投縣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成立十週年慶祝大會」此項紀念性活動,不論在演出品質、組織陣容乃至於餐宴內容方面,都是極高水準的傑出表現;但歌謠演出節目「超時」的脫序狀況,終將成為該場活動「美中不足」的重要缺失。依傍著烏溪流域的中部客家要地,國姓鄉理所當然地擔負著全南投縣最重要的文化使命,我們也同時在八月二十號的精彩表演中,看到了該地活力十足的族群熱忱;期盼「國姓鄉客家文化協會」能繼續秉持著向前邁進的樂觀精神,同時改善起活動裡「美中不足」的演出超時狀況,擘劃出下一個「十年」的偉大藍圖,相信將是能撼動起全南投縣的客家再興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