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酷Der 高中生做田野 架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網站

暨大附中洪振祐、徐孟華、陳宜妏(由左至右)三位同學,以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為主題,運用ArcGis系統,展現動態的訪調成果,右為校長張正彥。(柏原祥攝)
暨大附中洪振祐、徐孟華、陳宜妏(由左至右)三位同學,以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為主題,運用ArcGis系統,展現動態的訪調成果,右為校長張正彥。(柏原祥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暨大附中社會科老師吳美育帶領3名同學,以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為主題,運用ArcGIS系統,做出多媒體動態網路頁面,師生們不但廣泛蒐集資料,也做田野訪調,這套系統運用得當,能讓使用者能夠很快瞭解埔里這塊盆地多元族群的前世今生。

埔里盆地可說是種族的大熔爐,以平埔族群來說,便有巴宰、噶哈巫、巴布薩、洪安雅、拍瀑拉、道卡司等族群,從苗栗、台中、彰化等地遷徙,經過數百年的融合,形成如今多元的族群文化樣貌,雖然埔里文史工作者鄧相揚、簡史朗等人有做詳盡的採集,但一般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佈,鎮民要找尋自己的根源,面對龐雜的資料難免卻步。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左至右)三位同學,以影像、文字做田野,探訪埔里盆地族群遷移的故事。(柏原祥攝)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左至右)三位同學,以影像、文字做田野,探訪埔里盆地族群遷移的故事。(柏原祥攝)

暨大附中洪振祐、徐孟華、陳宜妏三位對平埔族族群遷徙有興趣的同學,在吳美育的指導下,參加ArcGIS Online雲端線上地理資訊系統競賽,便以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為題目,採訪各族群耆老與學者,同學們拿著攝影機記錄,筆記田野訪查一手觀察,實際探訪各個族群的文化史蹟,並將新、古地圖對照,在網站上描繪出各個族群的遷徙路線。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三位同學,在社會科老師吳美育的指導下,實地做田野。(吳美育提供)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三位同學,在社會科老師吳美育的指導下,實地做田野。(吳美育提供)

專題前後花了8個月完成,同學們表示,實際田野調查,巴布薩、拍瀑拉已經找不到聚落,只能從壁畫上緬懷,他們也發現埔里許多舊地名與其他縣市聚落產生連結,比如愛蘭台地的日南天后宮,便是沿用台中市大甲區日南社的地名,當地有一間木造車站便叫「日南」,洪振祐說,完成這專題作業深刻感受到,埔里真的是難能可貴的民族熔爐與人類學博物館。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三位同學,在社會科老師吳美育的指導下,向噶哈巫青年潘正浩(中)請教平埔族群遷移的故事。(吳美育提供)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三位同學,在社會科老師吳美育的指導下,向噶哈巫青年潘正浩(中)請教平埔族群遷移的故事。(吳美育提供)

特別的是,三位同學運用線上地理資訊系統,使用者只要滑鼠拉個線,便能知道先人遷移來埔里的距離與海拔變化,滑鼠移動放大鏡,便能知道使用者所居住的位置古地名,以及過去有哪些平埔族群聚落,這套使用者介面,堪稱目前埔里最直覺的動態地圖。

吳美育表示,一個族群會遷移,一定會有推力或拉力,推力有可能是戰亂、飢荒,拉力有可能是埔里盆地氣候宜人、物產豐饒,過去交通不那麼方便,先民遷移的過程要做很多探聽、摸索的功課,才一步步成為埔里多元族群的一支,同學做的這套系統如果能世代傳承並永續經營,能讓更多年輕族群,瞭解埔里現在的樣貌與過往歷史的連結。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三位同學所設計的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地理資訊系統頁面。(取自網路)
暨大附中陳宜妏、徐孟華、洪振祐三位同學所設計的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地理資訊系統頁面。(取自網路)

暨大附中校長張正彥表示,看到同學下了這麼大的功夫蒐集史料,並運用嫻熟的資訊工具,讓鎮民得以從網路,很便利的瞭解埔里族群遷移的故事,覺得感動,也替同學感到很驕傲。

點我→ 埔里盆地平埔族遷移故事網站連結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