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校簽約 蛹之聲翻轉偏鄉音樂教育

大埔里地區13所學校共同簽約,承諾翻轉在地的音樂教育。(柏原祥攝)
大埔里地區13所學校共同簽約,承諾翻轉在地的音樂教育。(柏原祥攝)

【埔里訊】一場音樂社會運動,從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串聯仁愛、魚池、國姓四鄉鎮13所學校,正蓄勢待發,翻轉台灣鄉鎮音樂教育的養成。

從日本包含小學、高中、大學及社會擁有超過1萬4千多個支部的「全日本吹奏樂聯盟」,到委內瑞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El Sistema),讓人看見音樂對青少年與青年的重要影響。

委內瑞拉,人口2千6百多萬,貧窮線以下人口佔 31.6%,但近年來委內瑞拉卻儼然成了古典樂藝術家異軍突起的國度。早在1975年,經濟學家兼音樂教育家何塞・愛博魯(Jose Antonio Abreu)在自家的車庫中召集了11位兒童,一起玩音樂開始,引發了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的誔生。

大埔里地區13所學校共同簽約,承諾將音樂的種子深植在偏鄉教育。(柏原祥攝)
大埔里地區13所學校共同簽約,承諾將音樂的種子深植在偏鄉教育。(柏原祥攝)

「只要你將一把小提琴放在一個孩子手上,這個孩子便永遠不會去碰槍支。」愛博魯說。用音樂改變貧窮孩子和問題少年的命運,是El Sistema創辦的初衷。40年來,在「委內瑞拉青少年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全國聯絡基金會」的推動,以及該國政府的金援支持下,El Sistema創立至今,有30多萬個學童接受訓練,成立了120支青年交響樂團,以及60個兒童交響樂團與300個音樂訓練中心,而參加者超過7成來自於貧窮家庭。愛博魯以一人之力,影響了千萬委內瑞拉兒童的命運,證明「音樂可以改變人生」。

「音樂社會運動」的目的不是在培養音樂家,是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El Sistema的成功,讓許多人重新思考音樂陶冶性情和改革社會的能力,並引起世界各地的效法,在歐洲、美洲、亞洲都陸續成立了《El Sistema》分會。

大埔里地區13所學校共同簽約,承諾將音樂的種子深植在偏鄉教育。(柏原祥攝)
「蛹之聲」培力計畫啟動,大埔里地區13所學校共同簽約,承諾翻轉偏鄉音樂教育。(柏原祥攝)

2013年成立的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兩年來大小演出超過150多場,除了參與大埔里地區學校的音樂人才養成之外,近兩年來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音樂共和國」活動,把音樂帶到偏鄉學校與社區;近20場的「向生命智慧學習」則至社福機構進行公益演出。一方面將音樂帶到需要的地方外,也在過程裡促進年輕的音樂人,與社會互動,厚植人文關懷。
2009年,El Sistema 創辦人愛博魯得到美國TED 年度獎項時,提到:「弱勢的孩子,最需要的援助不是金錢、或是教育,而是歸屬感。」如何透過音樂為孩童和青少年開啟另一扇生命視窗?如何以音樂對社會有所貢獻?Butterfly交響樂團、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暨大附中和新故鄉基金會有感於此,共同發起「蛹之聲音樂計畫〈Sistema Puli〉」,目前合作的學校及其特色音樂發展如下:

大埔里地區13所音樂學校,每間學校各有專長。(新故鄉基金會提供)
大埔里地區13所音樂學校,每間學校各有專長。(新故鄉基金會提供)

除了長期與樂團合作的學校外,也包含偏鄉學校,各校樂器朝單一化,將透過大場面(聯合團300人)、大曲目(經典中的經典)與大目標(國家級演出)等三大策略發展,除平日各校自行有固定練習外,Butterfly交響樂團提供每月兩次週日下午於暨大附中進行的聯合團練,以及音樂冬、夏令營的辦理。

「蛹之聲音樂計畫」包括師資、樂器採購等,一年需300萬經費,除了暨南大學特色學校計畫及紙教堂每張入園票將提撥5元支持此計畫外,尚缺150萬元缺口,歡迎各界贊助或加入樂器募集行動,共同永續扶植社區學校的特色樂團,讓音樂陶冶性情,帶來希望與歡樂;讓音樂陪伴學童與青少年,啟蒙生命,安頓心靈。

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成員
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成員,多數是埔里在地的子弟兵。(柏原祥攝)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