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片男孩和他的朋友們來了! 吳衍震桃米首展開幕

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吳衍震(右)、周芳聿,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成為桃米第一個駐村藝術團隊。(柏原祥攝)
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吳衍震(右)、周芳聿,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成為桃米第一個駐村藝術團隊。(柏原祥攝)

【何貞青/埔里報導】當藝術家與生態村落相遇,會碰撞出什麼驚喜?以生態旅遊聞名的桃米社區,是著名的青蛙村。今年4月上旬,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吳衍震、周芳聿,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成為桃米第一個駐村藝術團隊。

8月5日「肉片男孩和他的朋友們—吳衍震桃米駐村文件展」於新故鄉紙教堂見學園區舉辦首展開幕,將是在地生態藝術、環境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肉片男孩不需要文明的包裝。他擁有青春無敵的原始力量,是自我童年的投射。肉片是指動物喪命,才變成了食材,比喻人類也應該是自然界中其它物種的食物;是我對於人類社會充斥著物欲的戲謔與嘲諷。」吳衍震闡述「肉片男孩」這個擬人化的角色。

吳衍震的「肉片男孩」雕塑,象徵著對人類氾濫物欲的嘲諷。(柏原祥攝)
吳衍震的「肉片男孩」雕塑,象徵著對人類氾濫物欲的嘲諷。(柏原祥攝)

吳衍震以人類學家參與觀察的民族誌精神,展開預計半年以上的青蛙村生活。他在鄰近紙教堂的田份仔濕地旁貨櫃工作室內,度過湖濱散記似的鄉居歲月,透過自然體驗和主題式生態踏查,至今已完成超過75幅的生態圖文日記。

幾個月以來的鄉野洗禮,亦讓他追隨社區生態解說員們進行物種調查與環境監測,逐一見學了蛙類、蝴蝶和溪流魚類的生態知識,讓他矢志成為探討人與環境關係的台灣原生種「青蛙畫家」。

「褐樹蛙、梭德氏赤蛙和日本樹蛙都是溪流型的蛙類,腳的吸盤特別強,免得被溪流沖走。如果要找到牠們,就要到中路坑溪。」吳衍震日漸掌握追蛙的訣竅;金線蛙喜歡水,大部分躲在水潭裡面;而莫氏樹蛙則重視自身領域地盤,大部分固定在一棵樹上。「了解牠們習性,想找到就不難了。」

吳衍震在桃米駐村文件展首展開幕前夕,追蛙成癡的他,已然完成22種桃米蛙類的現地手繪。唯一遍尋不著,桃米人亦迄今只聞其鳴響的罕見蛙類—台北樹蛙,仍在他想像畫筆下,再現出公蛙挖洞築巢,賣力唱歌,對著擦口紅母蛙示愛的幽默、卻又不失真手繪情節。

吳衍震的手繪創作非常耗時,有別於秒計快門速度的生態攝影。這樣的紀錄過程驅使他耐心將物種形貌細節,逐一刻印為腦中長期建檔的創作原始資料庫,亦成為人們閱讀他桃米日記的不可錯過內容。

吳衍震在桃米社區駐村,創作多樣的生態圖文。(柏原祥攝)
吳衍震在桃米社區駐村,創作多樣的生態圖文。(柏原祥攝)

吳衍震桃米駐村文件中披露的「肉片男孩朋友們」,還包括了俗名苦雞母的白腹秧雞、清晨時分停佇在窗外樹上的領角鴞、闖進院子裡吃樹葡萄的台灣獼猴、暴雨後沖刷上馬路的自然界中狠角色鞭蠍,以及受到人類私欲波及,面臨被捕殺窘境的外來種長尾四喜等,可說是地方生態體驗的全紀錄。

還有在地居民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倫理觀,亦是吳衍震駐村文件內極具啟示性的書寫。例如青蛙阿婆王惠美即時通報,他方能夠親睹黃裳鳳蝶羽化的美景。藏機閣劉建湘年度採集野蜂蜜,只取一半;又將竹筍視為森林內的大自然產物,首批新筍必定留給山豬、猴子的共生共存倫理觀……

「肉片男孩和他的朋友們—吳衍震桃米駐村文件展」展期自8月5日至10月6日,歡迎一起來認識他在大自然所交到的好朋友!

想知道在地的藝文動態 請為大埔里@報粉絲團按讚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