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溪採生態工法 徵收土地避災 河川局:難以施行

1040120-allan3.jpg

【柏原祥/專題報導】國內河川治理經費動輒編列千萬,甚至上億,防堵的思維,必須不斷的加高堤防,也不見得能有效防止水患發生,還破壞了河川沿岸生態,民間學者倡議,應當「還地於河」,按市價徵收河川治理區域線的使用土地,讓農民退出線外,政府不用蓋堤防,也能減輕災損,但第三河川局指出,說法立意良善,但實際執行非常困難。

以愛蘭橋及愛村橋間南港溪流域為例,河川局為了興建堤防,花費將近3000萬元,還必須徵收堤防、堤外道路、測溝的私有地,農民面對水患的風險雖然降低,但可耕作的面積也減少,保育團體建議,高昂工程經費不如轉成補助經費,以市價徵收農民的土地,農耕區退出行水區外,自然不會有農損災情,河川也能保留原有自然景觀。

1040120-allan2.jpg

但第三河川局副局長吳瑞濱表示,政府財政困難,徵收水道治理區域線內的土地都已不足,何況範圍更擴大的河川區域線外,政府恐怕要編列好幾兆的經費才夠徵收,而農民願不願意買帳同意徵收,也是個問題,很多世代在河川區域耕種的農民,對土地有了情感,並不見得在乎價格,以徵收手段還地於河理想性高,但實務上不切實際。

吳瑞濱也提到南港溪流速快,不適合採用生態工法,選擇鋼筋水泥工法是因南港溪河床地質鬆動、土質鬆軟,沿岸無礫岩巨石等材料,能就地取材堆成土堤,而當地農民也表達希望不再遇到洪災,因此工程計畫以百年防洪的標準,採用更強固的工法築堤。

相關報導:

中心觀點:治水思維水泥化 南港溪的記憶正消失

鎖定大埔里最用心的專題報導 請為 大埔里@報 粉絲專頁按讚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