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寮坑藝術農工場 廢建材搭「公社」是藝術空間 更是共享、開放的平台

紙寮坑工作隊
紙寮坑工作隊蒐集二手建材,要在桃米社區以雙手打造藝術生活公共空間。(柏原祥攝)

【蕭立妤、柏原祥/埔里報導】埔里鎮桃米社區來了一群很獨特新住民,這群名為「紙寮坑農工隊paper hut stream」的團隊,要在桃米建造一處藝術空間,建築材料來自廢料,他們希望這棟建築,不要造成地球的負擔,累積8年的廢建材,預計2015年在桃米以「公社」模式,結合創作與生活。

 

紙寮坑的主導者林經寰是信義鄉明德村客家人,他的父親熱愛工藝,從房子到玩具,都能靠著靈巧的雙手打造,傳承了巧手基因及愛物惜物的精神,8年前林經寰開始蒐集中部地區眷村、舊社區拆除的廢料,原本要在日月潭畔蓋個工作坊,但幾經波折,最後選定桃米社區這處對外道路僅容一車的溪畔土地。

 

去除掉腐朽不堪用的部分,團隊細心分類建材,在鋼骨的主結構上,自行搭建樓梯,無論鐵工、木工、管線都不假手他人,他們甚至從廢建材中找到古早的器具或老照片,細心保存,過往的舊街風景,上個世代消失的共同記憶,竟然在下一個世代青年手中浮現。

 

林經寰
林經寰(右)與成員一起蓋房,從大木構到牽管線都不假手他人。(柏原祥攝)

林經寰說,這個正在進行中的場域,存在著各類想像,它是一個不講理論,直接實踐的過程,工作隊成員不一定有建築背景,但透過美術勞動、野外踏查,找尋人生存在的價值;成員張純瑄提到,找廢棄物二手物來蓋房,是一種珍惜物資,不想再造成地球負擔的心情,我們不太擅長提倡理念,著重在身體經驗。

 

獨特的是,這棟建築沒有設計圖,到底要怎麼蓋,怎麼搭,是由參與勞動的成員共同討論決定,林經寰指出,因為建材來自二手或廢材,無法量身訂做,農工們就學著自己裁、自己做,這裡可以說是開放的實驗場域,夥伴們嘗試不同的建築工法,並提出未來經營模式,希望能跳脫資本的概念,讓勞動與個體需求公平分配,發展出共產的合作社體制。

林經寰

雖非建築科班出身,但林經寰(右)與成員一起努力做中學,著重實踐甚於理論。(柏原祥攝)

預計2015年開放的紙寮坑藝術農工場,將嘗試做背包客棧、低消費藝術空間、建築工作隊、打工換宿等營業項目,工作隊並招募長期工作夥伴,有興趣者可至「紙寮坑藝術農工場」粉絲專頁瞭解。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