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第一「廟」在埔里 流離300年 噶哈巫番太祖起新厝

蜈蚣崙番祖廟動土,現場冠蓋雲集。(柏原祥攝)
蜈蚣崙番祖廟動土,現場冠蓋雲集。(柏原祥攝)

【柏原祥/專題報導】原住民第一間「廟」即將在埔里落成,噶哈巫族的「番太祖」輾轉流離300年,終於有了自己的新家,族人們載歌載舞慶祝番祖廟動土,實現番太祖長久以來的願望。

 

葛哈巫牽田儀式
噶哈巫族人吟唱古調進行「牽田」的儀式,慶祝番祖廟動土。(柏原祥攝)

噶哈巫族是埔里地區的平埔族群之一,族人們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靈性,而祖靈是最重要的信仰,番太祖是祖靈信仰的具象化,族人口耳相傳,300多年前,住在仁愛鄉眉溪流域山區的高山族常下山「馘首」(出草砍人頭),番太祖是族人的「戰神」,常常手持番刀與戰矛顯靈,在刺竹叢中像忍者般突擊敵人,保護噶哈巫族人的命脈,族人感念祂的貢獻,請漢人雕刻師傅刻了一座噶哈巫神尊。

 

原住民「廟」
雖然是原住民「廟」,但因漢化因素,噶哈巫族人照樣拿香祭拜。(柏原祥攝)

但原住民並無蓋廟的習俗,番太祖跟隨著爐主輪流接受信眾祭拜,番祖廟主委郭春長指出,今年年初有數位族人夢到番太祖,祂說不想再輾轉流離了,希望信徒能夠協助蓋廟,接受十方大眾的祭拜,番祖是蜈蚣崙歷史悠久的神尊,籌建委員會成立多年,向里民及十方善信大德募捐,終於讓平埔番祖廟成真,感謝各界的功德。

 

為了讓番太祖高興,動土儀式中,族人製作了噶哈巫傳統美食「阿拉粿」祭拜,桌上擺滿了三牲四果,族人先擊鼓鳴砲,牽起手吟唱古調,進行「牽田」的儀式,後續的燒香、燒金紙、誦經的流程與漢人習俗類似,讓賓客好奇,漢人的信仰融入噶哈巫族。

 

耆老味輝震表示,平埔族群鄰近漢人聚落,可見原漢融合的痕跡,以番太祖為例,番太祖原本在蜈蚣社區活動中心二樓接受供奉,神像身旁是挪吒三太子,一同共享香火,但噶哈巫族有自己的族群語言、獨特的文化,中研院、台大都曾研究過,官方應當更關心族群文化存續的問題,並列入正式的原住民族。

番太祖信仰 原漢融合成一家

【柏原祥/專題報導】埔里鎮噶哈巫族蓋「廟」,讓外界感到好奇,原住民不崇拜偶像,神明形象從何而來?對此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教授黃美英指出,原住民一樣有祖靈信仰,平埔族漢化較深,才會以神格化的具體形象祭拜。

 

番太祖
番太祖濃眉大眼,手持番刀與長矛,但身上穿著清代的官服與官帽。(柏原祥攝)

黃美英指出,「番太祖」神像濃眉大眼,穿耳洞,手上拿著番刀與長矛,這樣的形體是典型的原住民,但身上穿著卻是清朝的官服,可能是雕刻師傅是漢人,特別賦予官銜,其實不僅噶哈巫族,南部的西拉雅族也有崇拜偶像,只是他們將祀奉神明的地方稱為「公廨」,用「廟」這個名稱是受到漢人的影響。

 

 

噶哈巫族散佈在埔里鎮「四庄」,番太祖祀奉在蜈蚣里,但早期四個村莊,都有各自供奉的祖靈信仰與場所,各村中,只有蜈蚣社區的「番太祖」是有雕像的,過去以「擲杯」來決定該年的爐主,負責請回自家廳堂供奉,921地震後,蜈蚣社區新建活動中心,番太祖像才請到活動中心二樓,與三太子一同奉祀。

 

番祖廟示意圖
番祖廟落成示意圖,外觀與用色很像漢人的廟宇。(唐茹蘋攝)

黃美英長期研究噶哈巫族,發現清代還有舉行收穫祭和祖靈祭,後來被稱為「番仔過年」,原本是各村莊分別舉辦,直到日治末期,因戰爭及經費有限而終止,清代末期,基督長老教會也傳入埔里的巴宰和噶哈巫,在大湳和牛眠村莊也蓋了教堂,傳統祭典也受影響,因此有「拿香的」和「做禮拜」的不同宗教社群。

 

黃美英表示,番太祖是四個聚落共同的神祇,就像是漢人祀奉「公媽牌」,蜈蚣社區番太祖逐漸採用一些漢人儀式,連後來陸續遷入蜈蚣社區的漢人村民,也都跟著祭拜「番太祖」,原、漢崇敬祖先,希望祖靈庇佑的投射心理是一致的。

埔里的魔法阿嬤 番婆鬼文創底蘊豐

【柏原祥/專題報導】相較番太祖,「番婆鬼」在埔里地區的名氣更為響亮,鎮公所曾與地方藝文人士舉辦「番婆鬼文化節」,讓番婆鬼概念轉換,成為守護埔里囝仔的魔法阿嬤,背後的故事,具備豐富的文創意涵。

 

番婆鬼
番婆鬼具有深厚的故事背景,是極具代表性的埔里吉祥物。(圖/埔里圖書館提供)

番婆鬼是埔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鄉野傳奇,相傳平埔巴宰族是母系社會,學習法術也是女子的專利,習術要經歷手抓甕裡毒物、幻化成昆蟲的考驗,學成的巫女懂得祭祀、符咒、占卜、治病、解厄,但其他族群不解詳情,流傳番婆鬼法術非常厲害,背上插著芭蕉葉就能飛,會抓小孩掏心肝吃掉,把人變成豬,換上貓的眼睛,夜晚像白天般行動自如,還會誘人至墳場吃牛糞,老埔里人常說來嚇唬調皮的小孩。

 

埔里鎮公所曾辦番婆鬼文化節,邀請鄧相揚、王灝、潘樵、簡史朗等在地藝文工作者對番婆鬼的文創層面展開研討,也曾邀請許藝獻製作番婆鬼陶器公仔,轉化番婆鬼壞女巫的成分,希望番婆鬼運用高強法術,成為埔里囝仔的守護神。埔里藝文工作者陳義方指出,番婆鬼文化底蘊很豐厚,很有機會像日本「熊本熊」一樣,成為全國知名的吉祥物,開發各類創意產品,行銷埔里的特色。

 

番婆鬼石雕
藝術家潘樵製作的番婆鬼石雕。(圖/埔里圖書館提供)

 

大埔里文創協會理事長唐茹蘋表示,從番太祖到番婆鬼,可以窺見平埔族群文化在大埔里地區融合的痕跡,相較許多觀光地區「無中生有」的吉祥物,番婆鬼具有深厚的故事,並與地域生活產生連結,如果能開發動畫、規劃主題館,並串連地方藝文資源與觀光產業,讓番婆鬼成為埔里的代言人,觀光產業資源與生連結,番婆鬼運用高強法術,成為埔里囝仔的守護神,埔里的能見度將能大大的提升,進而帶動周邊產業的成長。

 

番婆鬼繪畫比賽
埔里圖書館曾舉辦番婆鬼繪畫比賽,作品蒐羅成魔幻故事繪本。(柏原祥攝)
 

Comments

@報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